小麦全蚀病防在播种时
当前位置: 正文
小麦全蚀病防在播种时
发布日期: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 浏览次数:240
来源:河北 作者:王智明
全蚀病又称“黑脚病”,是小麦生产中一种毁灭性土传根部病害,麦田从零星发生到成片死亡一般仅需3年左右,具有传播速度快、危害性大、难以根除的特点,严重制约着小麦高产。
一、危害特点 秋苗期,感病植株根出现灰黑色,分蘖减少;返青期,植株矮化,基部叶片发*,初生根和次生根大部分变黑,病菌可侵染茎基部;抽穗后,根部变为深黑色,茎基部1~2节形成典型的“黑脚”(见图),因阻碍水分、养分的吸收而导致植株地上部分出现“枯白穗”,在田间呈现不规则的点发或条状“白穗发病区”。被害的叶鞘内可产生灰黑色菌丝层,后期产生黑色点状突起(子囊壳)。
该病与其它根腐型病害以及其它导致白穗的病害的典型区别在于:全蚀病的小麦根系和次生根变黑腐败,茎基部生有“黑色膏药状”的菌丝体,病株多在灌浆期到乳熟期出现“白穗”,遇干热风会加速病株干枯,典型的“下黑上白”。小麦纹枯病也可造成白穗,但该病一般根基部或茎秆上出现先呈“水浸状”、后呈“云纹状”褐色或浅褐色病斑,且病斑一般不出现霉层。
二、发生规律 小麦全蚀病菌是一种土壤寄居菌,病菌主要以菌丝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混有病残体未腐熟的粪肥(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中,成为后茬小麦的主要侵染源。该病在温度3℃~35℃之间均可发生,最适宜温度19℃~25℃。一般土壤土质疏松、肥力低发病较重。碱性土壤适于发病,田间使用生石灰后往往病情加重。土壤潮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扩展,春、夏降雨较多利于发病,水浇地较旱地发病重。磷钾肥不足且氮肥偏多,及冬小麦播种过早的发病较重。与非寄主作物轮作,发病较轻。
三、防治对策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土传根部病害,在播期通过搞好土壤灭菌和种子处理进行防控,简单易行且经济高效。
首先,结合耕地,亩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2~3公斤,混于底肥或混细沙土而均匀撒于地表然后旋耕。其次,在播种前,每百斤小麦种子,可用70%戊唑醇1.5~2克,或12.5%全蚀净(硅噻菌胺)100毫升、或3%敌委丹(苯醚甲环唑)250毫升+2.5%适乐时(咯菌腈)50毫升、或10%氟咯菌腈15~20毫升,加水3000~3500毫升进行均匀拌种。为了促进壮苗,增强抵抗能力,拌药时可同时加入5~8毫升“农喜十效素”或“精品二氢钾”。在阴凉处晾干后即可播种。
在采取种子处理或者土壤处理的前提下,底肥适当增施磷钾和微肥,并适当晚播,可有效减轻发病。同时,在小麦返青期至拔节期,选用70%戊唑醇2000~3000倍液,或12.5%速保利(烯唑醇)600~1000倍液,同时加配高效营养调节剂均匀细致喷雾(如果没有进行拌种处理或土壤处理,最好去掉喷雾器喷头盖后对准小麦茎基部喷药),不仅能有效防控全蚀病的危害,且兼治白粉病、锈病、纹枯病、根腐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