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权威白癜风专家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1/西王母画像砖
□卢升弟(文史研究专家、现供职于成都博物馆)/文马千笑/手绘
我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优美的神话传说,它不仅反映了历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也是当时社会风尚的折射。尤其是汉代,人们不仅在口头上传颂,还把它赋之以文学与艺术的形式。在这样的历史氛围下,神话传说在汉代画像砖中的大量出现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汉代画像砖中的西王母就是民间崇拜的王母娘娘
在四川汉代画像砖中,反映西王母内容的数量和品种均较多,其中以什邡出土的西王母画像砖最为典型。画像上:西王母坐于龙虎座上,双手合抱,左右两侧的龙虎张牙舞爪,威风凛然。画像砖的右上角是一只正在奔跑的九尾狐,据《山海经·南山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山海经·大荒东经》:“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郭璞注:“太平则出而为瑞”,由此可知,九尾狐是一种能带来太平的吉祥之兽。在其他一些文献中,九尾狐还有子孙繁盛、不忘根本的寓意。九尾狐下面,有两人肩飘羽毛,环臂端坐于地,这是已经升仙的墓主夫妇。画像砖的左上角,龙头的下面有一鸟,《山海经·大荒西经》上说:“(西王母山上)有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大鵹,一名少鵹,一名青鸟。”《山海经·海内北经》则说:“(西王母山)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墟北。”说明三青鸟是专为西王母取食物的鸟。三青鸟下面有一人扛幡跪拜,似为求取仙药的凡人。西王母座下还有一只蟾蜍手提一袋正在翩翩起舞。蟾蜍俗称蛤蟆,据《太平御览卷四》引《春秋演孔图》曰:“蟾蜍,月精也。”我国古代神话中有嫦娥偷吃了丈夫羿向西王母求到的仙药,逃到月亮后变成蟾蜍的故事,因此蟾蜍手里的袋中很可能就装有仙药。
在另一方收藏家应先生收藏的西王母画像砖上:西王母头戴云佩,背靠两棵神树,坐于由两只凤鸟与两个侍仙托起的结状座上,她的头部上方有一只背负食钵的三青鸟。两个侍仙为一男一女,(男仙戴冠帽,女仙头梳发髻)人身鸟尾,单手执旗,凌空悬于西王母两侧。两只凤鸟则分别站于侍仙下方,作回首对视状。从这方画像砖的图案上看,没有了多数西王母画像砖上刻画的九尾狐、蟾蜍等形象,制作时代可能稍晚一些。
那西王母究竟是何方神圣呢?《山海经·大荒西经》上说:“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又《山海经·西山经》:“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从以上记载看,西王母是居住在我国西部昆仑山上的一个人面虎身,蓬头散发,带着佩玉首饰,有白色的豹尾和白色斑纹,司职罚恶、预警灾厉又善啸的狰狞女神,这是西王母的最初形象。而到了汉代,据《汉武帝内传》和《淮南子·览冥训》的记载,西王母被汉代人重新换脸,蜕变为“天姿掩蔼,容颜绝世”而又端庄贤淑的绝世美女,并成为掌管长生不死之药的女神。再后来,形形色色的神话传说还把她嫁给了东王公并且生儿育女,她也有了更多的别号如瑶池金母、西姥、王母娘娘等等了。
远古传说中的人类创世神——伏羲与女娲
两只巨大的鸟,展开它们漂亮的双翅,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与所有的鸟不同的是,这两只鸟长着人的头,头上戴着冠,它们的胸前还各有一圆轮。这样的画面分别刻画在一对汉代画像砖上,砖名分别为日神(伏羲)和月神(女娲)。有这样一个传说,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对兄妹,名叫伏羲和女娲,他(她)们兄妹通婚,于是世上才有了人。
远古时,伏羲的名字很多,又叫必栖、庖牺、伏栖、牺皇、皇羲等。传说伏羲后来还教人渔猎畜牧,发明了八卦和乐器,制定了人间的婚姻制度。伏羲不仅与女娲共同创造了人类,还赋予了人类生存的能力和方式,他是以人类之父的形象而存在的:教人渔猎畜牧,就是让人类学会生产,能够生存;制作八卦,就是教给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发明乐器,就是让人懂得礼仪和制度;制定人间婚姻礼法,就是让人类的香火得以更好地传承延续;此外,他还统御万物生长,缘天梯“建木”以登天,说明伏羲乃是天地万物和人世间的主宰、至高无上的天神。
伏羲与女娲画像砖
画像砖上,伏羲身上的圆轮上还有一只三足乌。根据《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踆乌,而月中有蟾蜍。”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也常以乌加一个金字来象征太阳,如隋代人孟康诗曰“金乌升仙气,玉栏漾晨曦。”古代小说中也常见“金乌西坠,玉兔东升”之语,乌代表太阳的象征意义在中国古代已被广泛地接受,所以太阳之中出现三足乌也就不足为怪了。在远古,鸟与太阳常常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河母渡和仰韶文化中,就发现了鸟与太阳一体的图案,后来的成都金沙遗址也出土了类似的太阳神鸟金萡。所不同的是,对于前者,太阳是鸟身的一部分。而后者,则是四鸟围绕着太阳飞行。在古人眼里,太阳是有生命的神物,它每天升起与下落,都是在天空中飞翔。但飞翔没有翅膀是不行的,这个道理古人似乎也懂得,于是,他们便想象出了太阳是被一只巨鸟驮着飞行,或者太阳本来就是一只巨大的神鸟。
女娲身上的圆轮内则有桂树和蟾蜍,据《淮南子》记载:“月中有桂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之奔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毫无疑问,桂树和蟾蜍所在的圆轮就是月了。与伏羲一样,古人认为月也是被巨鸟驮在身上的,或者月本身就是一只神鸟。传说中的女娲不仅抟土造人,她还与伏羲一道发明了乐器、制定了人类婚姻。女娲与伏羲共同创造了人类,她就是人类的母亲。她也像普通母亲那样经历了生产的痛苦,所谓“抟土造人,力不暇供”就是证明。作为人类的母亲,为了呵护她的儿女,她所经历的苦难还远远不止这些:在人类面临“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的巨大灾难前,是她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滋润冀州,积芦灰以止洪水,从而拯救了世界和人类。如果说伏羲赋予了人类以无穷的智慧和能力,那女娲给予人类的则是母亲全部的关爱和仁慈,是大地和人类的拯救之神、守护之神。随着时间的延续,远古时期的太阳神、月神,逐渐被演化为半人半兽的面貌,即长着人的头,头上戴着冠的伏羲与女娲了。
除了人首鸟身的伏羲、女娲外,在四川汉代画像砖中,还有一种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画像上,伏羲左手持规,右手托一巨大圆轮,圆轮中有三足乌;女娲与伏羲相对,右手执矩,左手所托圆轮中有桂树和蟾蜍。伏羲、女娲上半部均为人体,下半部则是蛇身。这两种不同形象的伏羲、女娲,很有可能就是两个不同图腾的原始部族,即以蛇为图腾的和以鸟为图腾的部族都共同崇拜太阳神的反映。与此巧合的是,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证实,殷商即是以鸟为图腾的。据史料记载,我们的祖先早就有祭祀太阳神的习俗。汉代人郑玄指出:在天上的诸神中,太阳是最尊贵的“百神之王”。孔颖达也认为:太阳是天上最大的神,祭祀天上的诸神时,首祭的自然是太阳神了。郭沫若先生根据甲骨文卜辞材料,断定殷商人每天早晚都要进行迎日出,送日归的仪式,这种对日月神的祭祀活动一直延续到了汉代。
成都晚报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