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贝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浙江磐安的绿色发展之变新华社 [复制链接]

1#
新华社杭州4月27日电题:浙江磐安的绿色发展之变新华社记者赵悦、李平、许舜达作为浙江永康、东阳、缙云、仙居、天台五县的边缘山区划入而形成的县,磐安曾一度是浙江省最贫困的县之一,“穷在山上、苦在路上”是过去磐安最真实的写照。近年来,磐安县不断补齐道路的短板、深耕绿色产业、经营美丽乡村,走出了一条绿色崛起的生态富民路。记者近期走进这座绿浪如海、青山如画的“宝藏县”,寻找其绿色蝶变的故事。(小标题)从“无路可走”到“四通八达”走进磐安,犹如走进山的王国。境内余座大小山峰将全县个行政村包围分割。顺利地出山、进山,曾是21万磐安人的渴望与梦想。从沙石路、水泥路、柏油路再到美丽公路,从宽2米到5米再到8米,尖山镇乌石村党支部书记张威平坦言,乌石村近年来的“致富密码”离不开交通的牵引作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村仅有一条2米宽的土路。村民‘苦在肩上、穷在路上’,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外出务工。随着公路的畅通,坐大巴车从杭州到乌石村的时间从过去的1天缩短为现在的2个半小时,慢慢地外界游客知道我们这有个用玄武岩盖起来的传统村落,来休闲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乌石村’一下子变成了‘乌金矿村’。”张威平说,年全村接待游客80万人次,村民年人均收入突破8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富裕村。据了解,年至年,磐安县新改建农村公路公里,公路密度年底达到60.75公里/万人。随着一条条路被打通,“久藏深闺”的磐安一跃成为金华市生态旅游第一县,全县20%的乡村因路兴起了旅游。(小标题)稳稳托住农民的幸福走进磐安县宅口村,田间种植的上百亩浙贝母药材散发出淡淡的药香。这个多户多人口的村庄,几乎家家种药材、户户发药财。村民陈帮高说,现在他靠种植、加工药材,一年收入三四十万元。“住房改善了,车子有了,做梦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过上了城里人的幸福生活。”作为浙江省最大的中药材主产区,磐安将中药材产业作为农民绿色致富的重要途径。磐安县中药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厉金荣说,磐安元胡、浙贝母、玄参等“磐五味”中药材产量分别占全国产量的20%至60%,全县4.8万户药农通过种植中药材户均增收0元。在食用菌种植大户包金亮的种植基地里,记者看到竹林里,搭建着几十垄塑料棚,翻开塑料膜,里面放置着竹荪、羊肚菌等菌包,待到合适时节,这些羊肚菌、竹荪将破土而出,新鲜上市。“经几年探索,我成功尝试在林下种竹荪、羊肚菌、灵芝等,提高山林产值。”包金亮说,鉴于林下种植效益高、可推广,他准备今年带动40户农民林下种植亩羊肚菌。在包金亮等食用菌种植大户的带领下,如今磐安鲜香菇年出口量约占全国出口量的40%,香菇生产成为当地1万余户菌农生态致富的又一引擎。(小标题)持续做大金山银山樱花村、戏迷村、漂流村、玻璃栈道村……在磐安,你总能听到当地人脱口而出的特色村名字,这些特色村有些是自然风光、历史积淀形成的,有些则是“无中生有”经营出来的。用他们的话说,只有打破千篇一律,乡村振兴才有后劲。“我们村平均海拔米,大半年云遮雾绕,夏天最高气温不超过27摄氏度。为提高乡村旅游辨识度,我们因地制宜打造‘云顶山居’品牌;并通过打造水口瀑布、森林游步道、百亩桃花林等项目,天山村游客量从年的几千人次达到如今的5万人次。”天山村党支部书记羊宝说。为持续做大金山银山,磐安县近年来还成立县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投资运营旅游小屋、农特产品市场、中医药产业园、光伏发电等项目,全县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壮大。截至年底,磐安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87亿元,所有村的集体经济年收入都达到10万元以上。回顾这些年的发展,磐安县委书记王志强深有感触地说,磐安曾经是交通的盲地、发展的洼地、穷地,这些年通过坚持绿色发展,现已逐步走出一条错位发展之路。(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