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贝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本土我的父母准格尔旗发布 [复制链接]

1#
北京有效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在哪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我的父母

·刘春泉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转瞬间父母的婚姻进入了“金婚”时代。五十年里二老同经风共砺雨,相濡以沫,互敬互爱,经历了一段平凡而充实的生活。他们的言行也深深地影响着我,影响着我的家人,教导我们如何为人、如何处事、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不平与坎坷。

父母是如何相识、相恋的我不知道,但我曾在十一、二岁时有幸读到过一篇父亲写的日记,这篇日记告诉了我答案。那时因父亲工作调动,我们家也从沙圪堵后电厂搬到五中附近的计委家属房。在搬家中我发现了一个土灰色的笔记本,翻开看时是父亲的日记,开篇就记述了与母亲的相识过程。时隔这么久,日记的内容我忘记了不少,但有一句话仍记忆犹新,父亲在日记中写到:这次见面后在我的心中便有一个“吕”字。从这一句话中我看出父亲对母亲是相当满意的,甚至可以说是一见钟情。也许有人会问:你又没亲眼看见,怎知是一见钟情呢?大家请想一想,这篇日记的写作时间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啊!只一面,心中就有一个“吕”,不是一见钟情又是什么呢?可见,我妈当时也在美女之列。那么,当年母亲又看没看中父亲呢?假若你看到我父亲当年的照片,就会疑虑顿消了——想当年父亲风华正茂、英姿勃发,绝对是一等一的模样。直至现在我妈常和我们兄妹仨絮叨:“当年和你爸结婚时,你爸呀什么也没有……”从这句话中也能听出,母亲当年和父亲结婚看中的是父亲本人,并不是图什么财物。不过当时父亲除了他本人外,的确可以说是身无长物。现在看来母亲的眼光是不错的,同时她也教导我们,结婚找的是人,和什么人结婚很重要、很关键,其他的都是浮云。

父母结婚的第二年便有了我,我的童年是在无忧无虑中快乐地度过的。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大部分时间是和姥爷、姥姥待在一起的,每逢周末父亲才会将我接回家。周末也是我最快乐的时光,通常在周末的晚饭后,母亲会用做饭的余火炒一点花生、瓜子什么的,夏天在外搭的灶台边,冬天在家中的火炉边,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其乐融融。尤其冬天时的感觉最好,一家人一边围在火炉边吃着瓜子、花生,一边烤火并听父亲讲故事。从前常常是父亲讲,我和母亲听,再以后我的弟弟、妹妹也相继加入了听故事的团队。随着听众的增加,父亲讲故事的热情也越发高昂,现在我仍然认为父亲的好口才就是给我们讲故事练出来的。父亲故事会一直持续到八三、四年,八三、四年我们家买来一台黑白电视机,故事会变成看电视吃瓜子了。

我们家买电视的时间在沙圪堵地区来说算比较早的,但还有比我家更早买电视机的人家,而且买的还是彩色的。于是父亲买回一张七色透明玻璃纸往电视机屏幕上一粘,我们家的电视也变成彩色的了。只是贴了这张纸后,看电视稍微有点模糊不清,有点费劲:电视上的画面该红的时候反而是绿的;该绿又成红的了。但我们全家对此毫不在意,都认可了父亲的创意。毕竟我们花的是黑白电视的价钱,看到的却是彩色电视的效果。值!

在中国有一成语形容夫妻相互尊敬、爱护、很客气,像对待宾客一样,也就是相敬如宾。但我认为夫妻之间做到相敬如宾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夫妻不是客人,夫妻是长长久久生活在一起的,共同面对、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而客人只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里停留的短暂的过客。

我的父母就没有做到相敬如宾。他们会因生活中的琐事和诸多不如意发生争吵,但吵归吵,只几句便结束了。因为父亲总是让着母亲,母亲一个人也吵不起来,一会儿愤怒便烟消云散,家里仍是一团和气。但是有一件事二人始终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并且常常为此发生争执。什么事呢?就是如何利用现有的工资给双方父母以最大帮助,从而减轻双方家庭的压力。他们都想多给自己的父母,都想利益最大化。那个年代的物质相当匮乏,父母姊妹众多。我的母亲姊妹五人,她是姊妹中的老大,自然有了老大的担当。父亲呢,姊妹六人。他虽不是家中长子,但却是我爷爷咬牙供学的第一人,是我爷爷的希望,也是我爷爷指定的当家人。所以二人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驱使着他们成为兄妹的榜样,同时生出为家庭付出的神圣使命感。在这样的力量感召下,他们都想尽最大的力量帮助自己的父母。

那个时代父母工资是多少呢?可能每月也就是三、四十元吧,他们怎样分配每月的工资我不知道,但在关于如何“补贴”,二人可能达成了这样的君子协议:在不影响小家庭利益的情况下从每月的工资中各留一部分,用于自己开销,所留部分对方不得干预,可以自由支配。有了这样的协定后二人又变得和乐融融,感情甚笃了。这样安静的生活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母亲又发起了一次全面整顿家庭金融秩序的“运动”,这打破了家中原有的平衡。父亲激烈抵制母亲干涉其已有的、对部分工资自由支配的权力,使得家庭矛盾升级。这是我看到过的唯一一次最激烈的争吵,结果是母亲拿着家中仅有的八十余元巨款“潜逃”,三天后父亲在姥姥家找到母亲,主动承认错误并保证不再犯类似错误后,母亲才随父亲回到家中。回到家中后母亲将八十余元分为若干份藏于家中各处,从此以后母亲多了一项爱好:喜欢将钱藏到家中的各处,或衣服里、或袜筒里,且乐此不疲。有些钱物藏着藏着就忘记了,每当在整理家务或找寻其他物品时发现有几百、几千元不等的人民币时总是兴奋不止,像得了一份意外之财。

我的父亲是个有能力的人,他有着非凡的组织能力和独特的表达能力。的确,他一直是他那个年代中年轻人的佼佼者,19岁就被抽调到旗里搞“四清运动”,不长时间就被提拔为工作组的负责人。参加工作后父亲也是最早被提拔的年轻人之一,先后任线路班队长、供电所副所长等职。但这些并不是他引以为豪的事情,他最看中的是自己的文采,最欣赏的也是自己的写作能力。八十年代初期,父亲由工厂调入当时的行政单位——计划委员会,由和钳子斧头钢铁打交道的工人阶级一夜间变成手持笔杆子的行政干部。这样的两个角色之间差异是巨大的,一般人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完成角色的转换。但父亲做到了。

在我十二、三岁早春的一天晚上,我们一家在姥姥家吃完晚饭后回家,走到沙圪堵著名的“三门市”时父亲便裹足不前。当时马路边的大喇叭正在全文播报政府工作报告,父亲站在路边仔细地听着,我和母亲也陪他听着报告。不知听了多长时间,我的鼻子已经被早春的夜晚冻得清涕四流,擦的通红且疼痒之时,听到父亲对母亲说:“政府工作报告,我写的,一个字都没改。”母亲则一脸钦佩地望着父亲。是啊,真是不容易,不到一年的时间父亲就完成了角色转换,而且还完成的这么好。

但凡有点能力之人都有一点“个性”,父亲也不例外,换句话说,人本就是多重性格的集合体。父亲属于什么性格?他有什么个性?我说不好,但有“傲骨”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父亲在计划委员会工作时有一麻姓同事,据说这位是内蒙农大或林大毕业分配到准旗工作的。在当时,一个正牌大学生分配到旗县工作十分罕见,但不管是什么原因,他已在准旗工作并且和父亲成为了同事。父亲和他的关系不远也不近,他欣赏父亲的沉稳,父亲亦喜欢他的博学。一次,麻姓同事写了一篇文章呈送给主管领导阅示,主管领导看后修改了文章的相关内容。麻姓同事许是对修改不满意或是瞧不起主管,于是逢人便说:小学生给大学生改文章。这件事父亲回家告诉了母亲,从他说这事不难听出父亲对这位麻姓同事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情,毕竟发表如此有“个性”之言论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母亲也深知父亲和这位麻姓同事一样,骨子里有种“傲气”,他的基因里有这样的活跃分子。因为如果不是他的这种“傲气”,不是因为锋芒毕露,父亲也不会由供电所调至计划委员会。在这里他是吃过苦头有过教训的,但母亲从来不指责什么,她有她处理事情的独特方法。

我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相夫教子、勤俭持家、聪慧识体,可以说没有母亲的默默付出就没有父亲今天这样的成就。母亲也有其性格中的缺陷,但人吃五谷杂粮谁能没有缺点呢?谁又是完人呢?如果说父亲性格中有“钢”的一面,母亲性格中就有“柔”的一面。

父亲调至计划委员会后单位给他分了一套住房,平房带一个小院。那个时候领导和普通员工差不多每户都有一个小院,几排平房将各自的小院连接起来,单位领导和普通员工住一样的房,难能可贵的是成为了邻居。这就给了母亲施展才能的舞台:我的姥姥、姥爷是农民,每年农作物收获后都要给我家送来一份,从初夏的菠菜、水萝卜到仲夏的玉米、毛豆甚至秋季的土豆、小米都成为母亲社交平台的利器。每当姥姥家送来这些物品时,母亲总是忙不迭的给几位邻居送去(当然不是家家都送),有时送着起劲时连自己的那一份也送出去了,为此,我对母亲非常不满。但是母亲一直坚持着,在母亲的努力下,领导的夫人们也放下了架子主动和母亲来往,住着住着变成了好邻居、好姊妹。我们家从那儿搬出近三十年了,但只要几个老住户相聚在一起,仍对那时的情感念念不忘,可见那时感情处的多好。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父亲就是这样的人。在他三十六、七岁时单位的同事该提拔的都提拔了,唯独他提拔不起来。先是说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站错了队,后来说他没文凭(要高中文化他只是初中)。无奈,父亲只能闭门苦读,在父亲苦读期间母亲将一切家务承揽下来,直至父亲考试结束。父亲也用优异的成绩回报了母亲,如愿以偿的上了成人大学,反倒是和父亲同一单位的刘姓同事名落孙山,要知道这位可是老牌高中生啊。

父亲上学后家庭的重担全落在母亲的肩上,那时我初中临近毕业,弟弟临近小学毕业,妹妹刚刚上学而母亲还要上班,可想而知,这样的生活是怎么过的。那时的母亲像个司令,做什么事都像打仗一样,连说话的声音也比往日大了许多。

父亲上学期间母亲要求我们隔一段时间给父亲写封信,小学快毕业的弟弟以“妈妈的一天”为题给爸爸写了封信,详细述说了妈妈一天是怎样过的。母亲看后哭了,父亲收到信后也被深深地感动并着实夸奖了弟弟一番,可见我的弟弟是有写作天分的,只是后期没有开发出来。

父亲是八五年上的成人大学,我是八六年去伊盟技工学校读书,弟弟也来赶巧,他要到三中读书。我们一家各奔东西,家庭的开销突然加大了,母亲虽然是能省则省,但对我们父子三人从没有克扣过,我和我同寝室的同学比起来,我一月的开销比他们还要多花十块八块。反过来母亲对自己可是狠多了,每年冬季的取暖费是一年中比较大的开销,母亲为了省这笔费用每天晚上一吃完晚饭就和妹妹睡觉了,为什么这样早呢?一是刚吃了饭身体有点热量,二是晚上做饭时还有点余温,如果不趁着这一点点热量钻到被窝里去,过一会儿就会冷的无法脱下衣服来。这一年寒假我们父子三人回到家中,硬是大烧了二、三天才将家烧暖和起来,我这才知道不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消冰也非一日之功。原来用一年的煤母亲硬是用了两年半,后来母亲患了类风湿关节炎,我想这个病根就是那时候落下的。

现在父亲母亲的年岁逐渐大了,好在二老的身体还算健硕,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母亲的类风湿病时好时坏,为此父亲和母亲遍访名医,可惜收效甚微。

我现已年近五旬,鬓角间已生华发。唯一的女儿远在四川求学,妻也在外地履职,一人在家中难免孤寂,加之这几年仕途并不顺意,悲观失望之情油然而生。但在父母面前我不敢稍有表露,生怕二老担心,但二老心细如发,洞察秋毫,一切的一切都难逃他们的法眼,总是对我关怀备至。

我在给我的同龄人或年长的人介绍我自己时总喜欢提父母的名字,我会大声的告诉他们我是谁和谁的儿子。因为二老的名字给我带来无上光荣。

每每想到父母的点滴恩惠和无微不至的关怀,由不得在心中发一声感慨:父母在,真好!

更多新闻

围观!准格尔旗这个村里来了“大客户”

今天,为中国共产党打个广告

准格尔旗能源经济发展现状公布!有你关心的吗?

非常重要!社保“断缴”的影响,你知道吗?

本期编辑:王顺

请点在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