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葱郁的绿色连绵不绝,苍翠的树木层峦叠嶂,密林的溪谷美如画境……昭觉县地处大凉山腹地,这里是一片广袤神奇而欣欣向荣的地方,曾经是大雁栖息之地,蕴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动人的故事;这里更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素有“雄鹰起降的高原坝子”之美誉。林业生态建设赋予了昭觉人民更多的绿色生机,宛如置身一幅天蓝、地绿、水秀的绿色画卷。
凉山彝族自治州建州70周年,是昭觉林草事业从弱变强,从传统蜕变到现代,从砍树到护林,再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跨越式发展的70年,昭觉林草先后经历了森林培育与经营、种子种苗、飞播造林、天保、“长防林”、退耕还林、植被恢复造林、国际合作造林、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等一系列工程。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昭觉县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年9月,昭觉县林业和草原局荣获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
70年砥砺奋进书写辉煌,70年春风化雨浸润大地。
昭觉林草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双手谱写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壮丽史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凉山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昭觉县坚持经济与生态均衡发展,认真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着力提升林草改革发展质量效益,推动形成了“生态质量不断提升、绿色经济日益壮大、林草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用智慧和汗水、忠诚和执着、坚守和奉献,在“雄鹰起降的高原坝子”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谱写了一曲播绿撒翠的灿烂乐章。
大凉山谷克德湿地公园索玛花开正艳。阿克鸠射摄
服务生态大局 焕发林业活力
七、八月充沛的雨水,滋润了昭觉大地,林草的长势较往年都要好。在昭觉县谷克德景区内,漫山索玛花竞相开放,在雾中展开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云雾间,山水碧绿、青山如画、游客如织,人们或露营、或体验娱乐项目,亲近大自然,感受“自然绿”带来的美好生活。
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背后,是昭觉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所做出的不懈努力。昭觉生态好、环境美,资源独特,比较优势明显,长久以来,该县始终把“生态立县”作为战略首选,坚持不懈地抓好植树造林,让山更青,让林更绿,让民更富。
森林培育是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绿色”动力。
在林区开发建设长达60余载岁月的长河中,生态保护建设始于年的首次林业资源调查。
时间回溯至年,昭觉县首次对林业资源进行调查,全县林地面积70.94万亩,森林覆盖率3.7%,活立木蓄积33.80万立方米;年至年,昭觉在四开境内的大母基、小母基及竹核乡等地飞播造林成功,全县范围的飞播造林设计面积达.4万亩,实际成功面积为76万余亩。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后,昭觉林业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林业政策,林业工作逐步走向以法治林的道路。年9月,成立昭觉森林派出所配合处理各种林业行政案件,乱砍滥伐事件大为减少,森林面积和蓄积逐渐提升,森林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完善,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与恢复。
年,启动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直到年,实施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才停止,长防工程在昭觉连续实施10年。其间,长防林工程实施主体均为三个国有林场,累计造林22.7万亩。
至年底,昭觉县飞机播种林地面积达.6万亩,占造林总面积的68.74%;集体造林面积达55.5万亩,占总造林面积的26.23%。
昭觉县地处大凉山腹地,是全州最大的彝族聚居县。年,该县被纳入全国首批退耕还林试点,通过20年的努力建设,全县已经实施退耕地还林16.36万亩,其中,前一轮12.05万亩,新一轮4.31万亩;退耕还林荒山配套造林11.9万亩,全县林木绿化率(当时是森林覆盖率)由退耕还林实施前的23.6%提高到年的52.83%,净增29.23个百分点。
依托天然林保护、飞播造林、天保、“长防林”、退耕还林、植被恢复造林等生态建设工程,昭觉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
年至年,连续7年共实施前一轮退耕地还林12.05万亩,其中,年3万亩,年2.7万亩,年3万亩,年2.5万亩,年0.4万亩,年0.15万亩,年0.3万亩。涉及37个乡镇,个村,户,惠及人。退耕还林荒山配套造林11.9万亩;退耕还林封山育林3.4万亩。
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共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4.31万亩,其中,年1.16万亩,年0.55万亩,年2.6万亩。涉及35个乡镇,65个村,户,惠及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
从茫茫森林到辽阔草原,天蓝水碧,青山葱郁;从热闹城区到广袤乡村,绿浪滚滚,风景如画。
厚植绿色根底 积蓄发展后劲
林改春风吹绿了山,吹活了林。
“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
年,昭觉启动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截至年,累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7.65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2.05万亩,配套荒山造林12.2万亩,封山育林3.4万亩。工程惠及36乡1镇、个行政村个农牧服务社、农户14.5万多人。
年,启动第二轮退耕还林,截至年实施9.31万亩。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全县生态明显改善,保护生物多样性,西溪河流域生态环境改善显著,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核桃种植技术培训。
生态是昭觉的立县之本和发展生命线,环境保护更是一场关乎民生的硬仗,必须决心坚定、行动有力,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无数个星辰日夜,对绿树钟情,与山林为伴,昭觉林草人丝毫不敢放慢退耕还林的步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始终不忘初心埋头垦荒播绿。
加快营造林步伐,提高森林覆盖率。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昭觉县已经实施退耕地还林16.36万亩,退耕还林荒山配套造林11.9万亩;退耕还林封山育林3.4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实现昭觉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改善全县生态环境。促进昭觉林业实现面积和蓄积"双增长"的目标。
昭觉县的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地处西溪河、溜筒河、黑水河3条金沙江支流的上游,生态环境脆弱,全县地势西高东低,相对高差大,河流具有河床低、落差大、水流急、暴涨暴落的特点,这种特殊的地形地貌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发。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凸显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作出了重要贡献。
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退耕还林能解决昭觉县造林树种单一、防护功能差的问题,使树种结构和林龄结构更趋合理,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生态功能。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昭觉变成了野生动物的天堂,两栖类爬行动物的数量不断增多,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进入林子里,随时都可以看到野生动物的身影,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取得直接、间接、社会“三重”效益。退耕地上生长的林木是一座“绿色银行”,每年都在不断增值,会给退耕农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专项建设项目的实施,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发展一些适合本地的短效快的林业产业项目,不断增加退耕农户的经济收入。
绿色产业蓬勃发展。
昭觉县每年发放给退耕农户的前一轮退耕还林粮食补助款万元,医教补助款万元,共计万元;共发放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资金万元,森林生态补偿金.5万元,人均从退耕还林中获得直接收益元。
工程的实施,带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生态旅游业、林下种养业、林木经营加工业等不断兴起,形成以短养长、多种经营的新型林业发展模式,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拓宽致富门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奔康步伐。
工程实施后,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从事二三产业和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农民的经济收入也随着增加。首先,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村劳动力从繁重的土地劳动中解放出来,向非种植业转移。
不断趋于合理的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加大生态修复 实现大地增绿
绿色本底,未来可期。
汽车行驶在昭觉县城内,一条条平坦的的公路向广大乡村延伸,与乡村相接映的,是绵绵不绝的青山绿黛,三步一景、十步一花……要让老百姓共享生态红利,让大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绿水青山美丽昭觉。
年,四川率先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昭觉县于年列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县范围,年,全面启动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天然工程实施使昭觉县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远远超出了工程预期效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每年少生产木材2.5万立方米,10年来减少森林资源消耗25万立方米。全县国有林场职工名由砍树人变为护林人,.8万亩森林得到了有效管护。
——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等植被恢复措施,全县森林面积由工程实施之初的万亩上升到年的.7万亩,净增56.7万亩;森林覆盖率净增17.4个百分点。
——随着生态环境的好转,工程区内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动植物生长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生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生物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并得到了迅速繁殖,种群和数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生态得到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森林生态功能逐渐得到恢复,生态明显改善。年,全县幅员面积.57平方公里就有.57平方公里有水土流失。至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33平方公里,滞留泥沙总量0.17亿吨;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少,全县年水土流失量减少了23.6%。
——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长期以来,林区经济“独木支撑”的局面不断改变,大批替代产业、新兴产业如生态旅游、森林食品、森林药材、苗木花卉、种植养殖、林区水电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企业负债逐年减少,经济质量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该县林草系统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管护、野生动植物保护、林业产业发展等方面工作的开展,更是不遗余力。年5月22日上午,一场主题为“呵护自然·人人有责”的宣传活动在县城广场举行,活动中,昭觉生态环境局与县农业农村局、县林草局的工作人员结合“十年禁捕”对鱼类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和能力。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的基础,它使地球上每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都独一无二,使自然欣欣向荣。
大地绿了,山林也绿了,绿染昭觉。绿色,就像一颗颗绿宝石镶嵌在大地上,昭觉披上了一身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绿装。
巧做绿色文章 拓宽林业生态旅游
时针拨回至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号角吹响,自工程实施以来至今,昭觉“林草人”不忘初心,攻坚克难,砥砺奋进——
20余年,一株树苗出落亭亭如盖,20余年,一项工程焕新美丽山河,在昭觉山、沙、川不同类型的区域,呈现出一个个与退耕还林密不可分的生态“样板间”。
昔日的荒山,热闹办起各种乡村旅游节;从前的荒林,兴起了生态经济。以林业的多功能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服务全域旅游,助推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服务精准脱贫。
生态建设是林业发展之本,产业是林业发展之基。70年来,昭觉县坚持以政府得生态、社会得效益、群众得实惠的绿色提质、林业增效、林农增收这一目标,推动林业产业化经营、集约化发展。
昭觉林业积极投入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着力实施彝家新寨建设农户环境绿化、主要干道绿化、沟渠绿化、城乡绿化等项目,推进昭觉森林生态文化建设。通过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发展,有效增加各自辖区的森林面积,切实提高森林覆盖率,进一步巩固和建设城乡周边绿色生态屏障,有效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和容貌,从而推进建设森林生态文化繁荣。通过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为依赖森林生存繁衍的野生动物创造良好的栖息环境,实行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和谐,促进城乡美化。
昭觉县谷克德地区高原灌丛湿地群,涵盖了森林生态、湿地生态、乡村生态的基本特征和要素,其生物资源、地文资源、水文资源、天象资源、人文资源均极为适宜开发生态旅游业。谷克德彝语意为天鹅栖息地,曾经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栖息地,现保存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易危两栖动物山溪鲵;杜鹃花资源丰富,已探明的品种有大王杜鹃、大白杜鹃、露珠杜鹃、海绵杜鹃、腋花杜鹃、秀雅杜鹃、密枝杜鹃等,是人们游憩野炊的最佳之地。
依托当地独特的原始森林、地质奇观和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悬崖村——古里大峡谷,由低至高依次建设牛觉服务中心、缆车索道、天路天梯景观和云顶度假村,重点打造登山探险、集装箱宿营地、峡谷观光、特产销售等农业休闲旅游项目。文旅+农业的发展思路,打开了村民们的致富思路,腰包也鼓了起来。
绿林成海,遍地是金。随着林业生态建设持续深入推进,昭觉县绿潮劲涌,绿色家底更厚实。
绿色,是青山不老的颜色。森林,是自然美的重要元素。
经过70年培育发展,昭觉森林面积和蓄积实现了“双增”,至今全县林地面积达万亩,森林覆盖率26.84%,活立木蓄积万立方米。在昭觉,一代又一代林业人披风沥雨,咬定青山,植树造林,成就了如今这座生机盎然的彝家山寨。
(文/马剑锋阿呷尔地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龙雪琴图/除署名外由昭觉县林业和草原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