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50岁生日当天发了一篇“人生的期中小结”,提到父母一家子作为知识分子对他的一生的影响,“感恩给了我那个时代最好教育的一大家子。”
对此,他母亲其实也有话说:
“我爸从来不督促我的功课,爱学不学。我初中毕业净玩儿了,净爬树了,都没考上高中。可能他心里有点遗憾,书香门第,这大女儿没考上高中。但他绝对没跟我说过。后来我就很惭愧,就特别用功了一年,第二年考上了中学,当年在北京是很好的学校。
我小时候最受影响的三件事:一个是我一回家,爸妈都趴在桌上奋笔疾书,谁也不理我,所以我就也看书;再一个就是听音乐,所以晚上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再就是给我订了一份很好的杂志。
全家福(右一是张克群)
我教育孩子就两条:自尊心,求知欲。只要有了这两条,他自己就念书去了。我儿子说,啊,我老输那个女孩子,我非得念得比她好不可。你看,他自己跟人攀比。攀比学习好,这就是有自尊心”。
以上,就是高晓松的妈妈张克群的教育“心经”,毫无疑问她对自己父母给予的“无声”教育,也是心存万千感恩。所以,她也把这种家风传承了下来。
高晓松的这个妈妈,也不是一般人啊。
张克群出身名门,家学渊源深厚。她父亲张维,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深圳大学的创办者,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母亲陆士嘉,流体力学家、教育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校教授之一。舅公则是一代名医施今墨。
她出生在德国,成长于中国,读书在清华大学,师从建筑大师梁思成,毕业后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教育应该是理念上的教育,而不应该是具体的教育。”再直白点说,就是“别管那么多!”
这里的“管得少”,却与普通意义上的“放养”有着云泥之别。
“一个家庭的爸爸妈妈都在搓麻将,指望小孩看书,那不可能。我们家里要不就看书,要不就听音乐,所以孩子也是。”张克群说。
张克群对儿女的教育,一如当年父母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
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杨绛先生这样回答:
“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
不管怎样的表达,万千条教育真谛最后的指向都是:最好的家教是言传身教。可惜太多家长都对后俩字“身教”视而不见,对前俩字“言传”往往偏爱有加,爱动嘴,忘了示范。
现实中的很多家长往往刚好相反,就没想过自己有所进取和改变,却把所有期望都放孩子的身上。不管是温言暖语,还是严词厉语,对孩子爱提要求,却忘了自己才是最好的教材。
更有不少人总喜欢把教育的成功归结为:有背景有资源。言下之意是:没钱没权的自家孩子不成器就理所应当?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公子公主多了去吧,有钱有权有地位家庭的孩子个个优秀么?李双江的儿子算得上么?坐吃山空的富二代也不在少数吧?
我们承认,这个世界存在巨大的贫富差异,有资源能让教育这条路少很多坎坷,但更多诱惑的看似平坦的路,的的确确不会更省心。
父母有钱,却怠于孩子的教育,家长有知识,却没有智慧,最后教育失败的案例,不胜枚举。
比起花钱,更重要的是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毕竟,无论家庭是否有更多资源,那些优秀孩子背后的父母是有共性的:言传身教。
年郑渊洁开始写作,他父亲郑洪生感觉儿子看书的时间少了,就想出一人看书两人受益的办法。郑洪生将自己看的书浓缩成家信写给儿子。这样的信郑爸爸写了成百上千封。
郑渊洁说,“我选择写作作为谋生手段,当版税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有时也会犯懒。当我犯懒的时候,只要想起父亲写给我的无数家书,立马就不懒了。父亲没有督促我坚持写作,但是他给我写的这些家书,实际上是鞭子。原来俺爹教育俺时,手里也拿着鞭子。这样的鞭子,最能起到鞭策的作用”。
郑爸爸这“温柔的鞭子”既巧且妙,也是无声胜有声。不啪啪作响、喋喋不休,但是春风化雨,温柔坚定有力。
郑渊洁成为高产的童话大王,他父亲就是书写他生命的人。
“人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比如你躺地上,你觉得连土疙瘩都是坎儿;如果你站起来,这土疙瘩就不算一回事了。如果说你再高一点呢,比如你从月球上一看,这地球整个就是特光溜的球了,哪有坎儿啊是不是?”——张克群
所以人要站得足够高,才能不把眼前的事情当事情。
家长要站得足够高,不给自己的教育不得法找借口。别把“自尊心”扭曲成育儿的“虚荣心”,么为了让孩子有“求知欲”,先让自己有“学习力”,那,你修行的过程,孩子也会“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