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贝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代有流放的刑罚,服刑都在荒凉之地,为啥 [复制链接]

1#

当某某偶像人设崩塌,大众的声音里更多的充斥着鄙夷的声音,少有惋惜之意时,只能说近墨者黑的一群人,已经让大家开始麻木了,觉得犯错才是常态,只是那些人犯错之后的惩罚会有所不同,唯有岁月才能磨炼他们认识错误,在古代有种流放的刑罚似乎更能磨炼人的意志,去那荒蛮之地享受人生的思考,可是那些人为啥不逃跑呢?

流放几千里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普通人也都开始了自己的游览之路,那句“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吸引着数以亿计的游客纷至沓上海南岛,看着四季如夏的海南,许多人惊呼真是美好的地方,然而这里在古代是真正的天然监狱,诸如李德裕苏轼都曾被流放来这里,那时的海南可以说是让人闻风丧胆的地方。

在电视剧里,大家常常看到流放的刑罚,这是从隋唐时期形成的以徙流刑为主导的五刑制度,《南村辍耕录》里记载“国之初立法以来,有笞,杖,徙,流,死之制”,从唐之后,五刑对于后来的王朝影响深远,其中的徙流更是让人受尽折磨,那徙就是徒步行走,那流刑就是放逐荒野,开荒种地或者戍守边疆。

人们常听到的流放岭南或者是流放崖州以及宁古塔,现如今都是旅游的胜地,那里多是流放者留下的期待和抱怨的诗句,却成了人们的网红打卡地,然而古时候这些要不就是边疆苦寒之所,要不就是烟瘴横行之地,一不小心就会中毒或者饿死,堪称比死刑更折磨人的内心,由于长途步行,身上还背着枷锁,那些平日里荣华富贵的人,许多就死在了流放的路上。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古代其实也有自己的征信系统,战国时期许多刑罚基本上在大街上就能看到,一些人犯罪后会被割鼻子割手割耳朵,一看就知道这人犯过错,后来“刑可上大夫”之后,慢慢的刑罚改变,逐渐以杖责流放代替了割鼻子之类的刑罚,为了让这些人长记性,会在一些人的脸上刻字,让别人知道这是罪犯,让这些人记住自己曾经犯过错;有显性标识的人很难逃跑,何况他们没有身份证明。

自从商鞅变法以及秦国统一之后,商鞅变法里的“照身帖”对后世影响深远,相当于大家现在用的身份证,去哪里住店都需要,古代的一些官商驿道也需要“路引”,相当于大家出国的护照,这两样那些流放的罪犯身上是没有的,如果逃了,就只能去山里当盗匪,这一去也就意味着再无回头路,那是造反的死罪。

古人说“普天之下莫非王,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些流放的人内心也认为自己是皇帝的臣民,如果有一天遇到皇帝大赦天下说不定还能回到家人的身边,而如果逃走了,可能连累家人受罪,这就是古代的连坐,对古代的人来说,这样的做法是对皇帝的“不忠”,是对父母的“不孝”,是对妻子儿女的“不义”,一个如此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人,在那个时代,怎么可能经受得住内心的精神折磨。

结语

时代不断在变化,人们的生活也一直在变化,曾经的那些苦寒之地摇身一变就是良辰美景的地方,人们的思想也在变化,能约束大家的只有与时俱进的法律,这么多年大家内心唯一不变的,是对家人的保护之心,和对法律的敬畏之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