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挂号多少钱 http://nb.ifeng.com/c/89ILxhbI6w5“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记载:“以阳爻为九。”两阳相重,因此这天成为重阳节。重阳节,又称“重九节”、“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老人节”等。如今,人们通过登高望远、赏菊、吃重阳糕等系列活动以庆祝节日快乐,以此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近代重阳有以上诸多的方式庆祝,那么微拍堂小编好奇古人又是如何度过重阳佳节的呢?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袛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星的仪式。在现代的江南部分地区也有重阳节祭灶的习俗,由此可见古代农历九月祭祀大火星的蛛丝马迹。茱萸是一种中药植物,古人认为把茱萸插在头上可以防止恶浊邪气的侵袭。汉代,《西凉杂记》中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不老,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经非常普遍,唐代著名诗人也在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就有提及“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见,在重阳节这一天在“插茱萸”成为了一种传统。古代时,人们喜欢在重阳节时开展骑射游乐。南北朝时期,皇廷曾规定每年的重阳时,武官们必须练习骑马射箭;唐代,朝廷允许五品以上的官员,齐集于玄武门练习骑射;清代,射猎、射箭、骑射、赛马曾成为北京城重阳等民俗节日里必有的比武游乐项目。“糕在汉语中谐音‘高’,是生长、向上、进步、高升的象征。”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在上面铺干果、枣、果脯的,也有在上面放肉丝的;而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上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菊是应时的花草,独立寒秋的菊花,在古人眼里有着不寻常的意义。晋朝隐士陶渊明爱菊之高洁,并以菊明志。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重阳节就是一个关于菊花的节日,过去又叫“菊花节”,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盛开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除了赏菊,古人还会共饮菊花酒。这种酒用菊花杂和黍米酿成,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古代被认为是延年益寿的长命酒。古代的官府也会与民间同乐。明清时期,每逢重阳节,各地官方会办一些“菊花展”,让百姓观赏。商铺也会买很多菊花,装饰自己的门户庭院,整条街都非常漂亮。古代,重阳节也叫“女儿节”,有一风俗就是凡有出嫁女儿者,都备名酒、糕点、水果,在九月初九天明时迎接女儿回娘家,谓之“归宁父母”。其时食花糕,并取片糕搭在女儿额头上,一边搭一边还祝福女儿:“愿儿百事俱高。”这个风俗至今在一些地方仍一直流传。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其由来大致有三:一是登高避灾的传说,二是古人的山岳崇拜,三是在秋日草木开始凋零之际登高“辞青”,与阳春三月的“踏青”相对应。到了魏晋南北朝,重阳已为民间普遍重视。晋人周处《风土记》中记载:“以重阳相会,登山饮酒,谓登高会,又名茱萸会。”又《齐人月令》中说:“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以泛之,既醉而还。”晋朝诗人谢灵运为了重阳节登高,还制作了一种“谢公履”,前后有活动屐齿,上下山时可分别取去前后齿,使登高更为方便。古人的重阳节可谓是活动丰富,但在现代“重阳节”大多被定义为“老人节”,尊老、爱老、助老成了重阳节最重要的事。所以,微拍堂小编提醒今天记得给长辈送去温暖和问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