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症状 http://www.bdfyy999.com/奠定桑弧风格特征的是早期电影《不了情》《太太万岁》《哀乐中年》《假凤虚凰》。
这几部电影中,有共同的活动空间——上海;有相近的人物身份——中产市民阶层;有类似的情节结构——情感纠葛与家庭矛盾;有一样的叙述格调——轻喜剧式的揶揄;有稳定的创作阵容——文华公司的演职员班底。
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文华公司接续30年代的联华公司,成为中国艺术电影又一生产基地,众多经典影片如《太太万岁》《小城之春》《哀乐中年》等创造了所谓“文华”风格。
在“文华”的代表性作品中,桑弧的影片占有极大比重,而且桑弧同时兼任主创人员和创作部门负责人,许多重要编导经由他引荐进入“文华”,因此也可以说桑弧是“文华”历史的缔造者。
如果以都市空间市民文化定位“文华风格”,那么桑弧电影就是最好的例证,影片再现了40年代的上海市民文化。
01婚恋自由
纵观桑弧电影艺术创作,最直观的感受是电影具有超前的现代意识。电影抛去宏大的国家、民族叙事体系,聚焦于普通市民家庭生活空间,描写他们的日常生活、感情伦理,引起观众的共鸣。
这种创作视角非常具有现代意义,普通市民的生活图景是经久不衰、经久不变的话题,因此,放在当下来看,时代差距感几乎没有。
电影中的超前现代意识在婚恋自由方面尤其突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大事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桑弧电影中强调的是婚恋自由观。
《不了情》中,虞家茵与夏宗豫产生情愫,却因夏宗豫有父母做主的结发之妻而成为悲剧。
《太太万岁》中塑造的婚恋自由更加大胆,思瑞与志琴隐瞒父母秘密结婚,这是对中国传统婚姻观的挑战。
桑弧自编自导的《哀乐中年》中呈现的恋爱观与张爱玲编剧的《不了情》《太太万岁》相比少了一份细腻和愁绪,多了一份直白和乐观。
桑弧在《哀乐中年》里的婚恋观是积极乐观的,这部电影中的婚恋观是次要的,主要服务于桑弧叙述人生哲理。
影片完全摆脱通俗剧的影响,以“忘年恋”冲破传统礼教的约束,实现自我自由。主人公陈绍常坚持与朋友之女敏华结婚,此种惊世骇俗之举,放在现在来看,仍具有超前的现代意识,放在当时的传统社会背景下更是有着重大的意义。
桑弧影片中的婚恋观十分超前,这与编剧张爱玲有很大的关系。张爱玲受中西方文化的双重熏陶,思想前卫,加之自身的感情经历,在小说创造中选择以女性题材为主,尤其是生活在上海地区女性人物的婚恋观,是她所钟情的。
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是一个新旧思想汇集碰撞的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断演变,价值观的多元化不断冲击着传统婚恋观,以青年群体为首,反对包办婚姻、旧式婚礼成为该群体间的一股潮流,自主缔结婚姻也成为都市男女追求自由民主的一种表现形式。
青年群体的婚恋观一方面得益于上海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又受制于根深蒂固的封建生活方式与封建文化,这使得张爱玲小说中的婚恋观具有浓郁的洋场气息、上海色彩。
一方面是对婚恋自由的向往:思瑞与至琴;另一方面是因受制被束缚的爱情悲剧:夏宗豫与虞家茵。青年热切渴望摒弃封建思想与道德的束缚,追求自由。
同样处于自由与束缚之间的还有桑弧和张爱玲本身,他们因工作产生情愫,因现实而分开。
电影中的市民婚恋自由可以说是桑弧和张爱玲的向往而不得。
02生活图景
若想研究40年代上海市民的生活图景,桑弧的电影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参照。桑弧置身于时势之外,聚焦于普通市民的情感纠纷,家庭矛盾等方面,展示普通市民的平凡生活。
尽管描述的只是芸芸众生的感情悲欢,但也力透纸背为生活在浮世的人们寻找心灵的慰藉。
桑弧电影如同一首娓娓叙来的小曲,曲调婉转,值得细细品尝。柯灵先生评语,说他擅长从平凡的生活中捕捉隽永,在琐碎中摄取永久。桑弧用自己独特的电影构造,在“哀乐三部曲”中描绘出40年代上海市民的生活图景及想象。
桑弧成长于上海,对上海市民生活极其熟悉,因此,他能够用自己的经验及情感上共鸣,在电影中描绘市民的生活日常,并得到观众的认可。
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战事起伏不断,人民生活在一个紧张的环境当中,需要寻找慰藉。
桑弧电影虽然缺乏历史的深度但有人生的质感,呈现出的上海市民安逸享乐的娱乐活动及琐碎的家庭邻里生活给战后的上海人们带来了心灵的慰藉。
同时,桑弧以家庭为叙事空间,呈现战乱中家庭稳定的生活状态,让观众在得到慰藉的同时,对未来的生活抱有美好的憧憬。“哀乐三部曲”中,桑弧用相同的叙事空间展现不同的生活图景。
在《不了情》中用虞家茵的出现揭露传统婚姻制度对青年人们的毒害,同时受制于世俗道德的限制,无法解除这种婚约带来的不幸。
桑弧的巧妙之处在于结尾是开放式的,给观众留有想象的余地,让处于同样被父母支配婚姻的人们对未来有向好的想象。
《太太万岁》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题材,“太太”周旋于婆婆、丈夫、仆人之间,以善意的谎言维持家庭的和谐,不断闹出笑剧。桑弧的高明正在于此,看似让人啼笑,实则让“太太”们感同身受,由心酸。
桑弧借助影片中的“太太”道出上海市民中所有的太太形象:为了周全家庭,不断牺牲自我,这是都市中所有“太太”面临的情感困惑。
《哀乐中年》里桑弧从男性视角展开图景想象,人到中年后,价值何在?是否要安稳地在家享受老太爷的生活,这是桑弧想要探讨的影片主题。
中年知识分子的价值在孩子成长起来后受到冲击,影片男主陈绍常长子成为银行副经理后,让担任小学校长的父亲辞去工作,在家安心当老太爷。
美其名曰的是让父亲在家安享晚年,实际上是为了保全自己的体面。陈绍长当老太爷的过程中被构建了全新的身份,需要做足符合市民阶层的生活形式,如浇花、养鱼、听广播等等。
但在这种“享受”的生活中,他却迷失了自己,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种空虚的生活让他与敏华结婚,并用墓地建学校打下了基础。桑弧在这部影片中传达的是人们要有精神上的寄托,才能寻找自己真正的价值。
这三部影片皆反映战后上海人精神上的无支撑,家庭变为主要的情感寄托物。在寻找情感寄托的过程中,不免会迷失自我,不断的包装自己,寻求家庭或其他人的认同。但最终都会通过种种找回新的自我。
影片为战后上海处于迷茫中的个人提供了精神上的指引,非常符合上海市民的情感需要。让他们获得内心的归属感。
03时尚娱乐
与《马路天使》《渔光曲》《小城之春》等这些被奉为经典的民国电影相比,桑弧电影呈现的内容恰是这些电影的互补面。
桑弧电影中没有战争年代的家国仇恨、炮火纷飞、流离失所,而是上海市民生活的时尚娱乐、生活享乐。如果说解放前桑弧电影还留有对传统社会制度的不满与抨击,那解放后,电影主要基调是市民生活的消费与享乐。
这种转变,与上海经济文化发展离不开的,上海的发展并不是工业生产的发展,而是商业娱乐的发展,正如茅盾所说,上海发展起来的是百货商场的歌舞厅、影院、咖啡馆等娱乐消费场合。
“哀乐三部曲”中可以发现娱乐和享受是市民生活的主调。
影片中的角色居住的是花园洋房,娱乐场所是咖啡馆、歌舞厅,娱乐活动是、出游、拍照,出行方式是出租车、飞机。
这些是一个都市的时尚代表,而在电影中成为市民生活的消费必备品,足以见得上海现代都市娱乐文化发展已经相当完善。
桑弧电影中除去娱乐消费,女性角色的穿着打扮也格外时尚,这正符合当时上海的国际都市地位。服装作为一种时尚生活的重要标识,上海居民对服装的审美受国外的影响非常大。
无论何国的人,身上大概穿着本国式样的服装,上海人则有的穿着连裙的外套(即长衫),头上戴着英国的呢帽,足上穿着美国式的皮鞋。
桑弧影片中女性角色的穿搭不仅具有时尚感,还与当时的人物形象非常吻合。影片《太太万岁》中已婚女子经常一身旗袍,但偶尔也有西化的打扮,如思珍在送丈夫去香港时,穿着白色西装外套,一副黑色墨镜,洋气十足。
未成婚的女子穿着更是现代化,洋裙洋帽,非常具有时尚感。
在《不了情》中的女主虞家茵穿着黑色羊绒大衣,内搭长裙,这十分符合她的家庭教师身份,既有作为知识分子的知性沉着,也有作为接受新思想洗礼后的西式时尚。
在这里,婷婷作为富家小姐,她的穿搭是纯正的西洋风,夹克衫和小洋裙。西方国家的时尚娱乐文化进入上海后与本土文化交织相融,造就了上海独特的市民文化。
桑弧电影中的时尚娱乐如同市民阶层的身份认证,如去咖啡厅、坐飞机、包养姨太太等“时尚行为”在电影中被当作有身份地位的象征。
桑弧借用市民的时尚娱乐活动来完成人物的塑造,进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故事营造完整的背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