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寺,一崖,一拐杖
文/石居峰
有好多人说,天水今年的季节特别反常,炎热的盛夏过后,没有经过秋天,就直接进入了冬天。我却觉得,天水今年的秋天,是硕果累累的。在刚刚庆祝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华诞不久,10月17日又迎来了第四届“中国天水·李杜诗歌奖”颁奖盛典,10月18日至20日第二届国际东方散文奖颁奖仪式暨全国散文作家金秋笔会又在天水隆重召开,这不能不说天水年的秋天喜事多多,好事连连。《东方散文》主编憨仲老师为了筹备好这次盛会,提前莅临天水。他在安排好筹备工作后,忙里偷闲想去净土寺、仙人崖游览,我有幸和天水的文友王*红一起充当他和夫人的向导,于10月16日一同驱车前往。一寺为了给远道而来的憨仲夫妇创造一个舒适的行程,早早起床把车清洗干净,在迎宾馆接上憨仲夫妇和王*红老师,便朝着净土寺方向驶去。天气好像特意是为远道而来的贵客转晴的,真可谓秋高气爽,风和日丽。在前段时间的新闻里看到,修了多年的麦积山大道已经竣工,我想用不了多久便可到达目的地。但令人失望的是,车刚过林学院不久,道路变得坎坷不平,泥水遍地,过往的车辆车身上全是泥浆。我们的车行驶了不长时间,前挡风玻璃上溅满了泥浆,心情顿时糟糕透了。我到不是心疼洗车费掏的冤,而是怕这泥泞的路面,一路的颠簸影响了憨仲老师的心情。情不得已,车行至中途改道街子镇,再转道净土寺。净土寺位于天水市麦积区仙人崖后川,又称曼殊寺。自唐末宋初以来,先后称“寄骨寺”、“京都寺”。因该寺群山环绕,苍松满谷,山风吹来,松涛阵鸣,人称“净土松涛”,为秦州八景之一。净土寺四周的十八座山峰,形成了闻名于当地的“十八罗汉拜文殊”的独特景致。每座罗汉峰形似莲花瓣,十八座绿峰皆向文殊主峰朝拥,显示出“绿海宝莲”的天造奇观。净土寺年被全部拆除,一切碑迹额联等不知去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净土寺僧众多方筹资,进行重建。特别是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五台山大德高僧——海正法师于此地矢志建寺,历尽艰辛,先后建成了罗汉堂、长寿殿、地藏殿、天王殿、伽蓝殿、吉佛殿、文殊殿、大雄宝殿、金刚殿、观音阁等,现已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所有殿宇沿山势而建,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错落有序,气势恢宏,金碧辉煌。清代进士吴西川有诗赞道:“净土何年寺,松涛泻半空。直从天上落,不与世间同。胜概闻云久,幽寻恨未通。登高望何极,惆怅夕阳红。”又有人赞曰:“方圆奇峰之美,尽收环抱之内。百里景区灵气,皆蕴净土之中。”在净土寺的大部分佛像前,都有海正法师的画像,他和佛一样每天享受着众多僧侣和游人的朝拜。对此,我百思不解。但当我一次次来游览净土寺,看到这座只凭民众之力所建的寺院年年都有新变化,而这些巨大变化的最大贡献者就是海正法师时,我幡然醒悟,深深觉得他享受活佛的礼遇当之无愧。当我们进入主建筑群的第一个寺院时,院内人山人海,有僧侣、居士,还有游人,他们排着长长的队,正在准备接受海正法师的灌顶仪式。有僧侣劝我们前去灌顶,但我们自知是俗人,便一一退出殿外,在欣赏完宏伟的建筑,美丽的风景之后,便向仙人崖景区进发。在通往仙人崖的路上,我不停地思考着:道教所宣扬的是“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其目的是教化人们要立德修身,多做好事、善事。而佛教的最终目标是超度众生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对真正的佛教徒来说,灌顶是修行当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仪式,但对于游人来说,只是为了通过灌顶祈福消灾。虽然佛教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说,但我觉得,佛祖绝对不会亳无原则地把平安和吉祥,赐予那些“平时不用心,临时抱佛脚”的人。一崖我们驱车来到仙人崖,在上山的指示牌前浏览景区的线路。我对憨仲老师说:“上山的道路基本上全是台阶,去仙人湖的路既平又近,是上山还是去仙人湖?”憨仲老师很坚定地说“上山。”憨仲老师在夫人的搀扶下,我们四人沿着台阶向西崖走去。沿途有健壮的小伙,妙龄的少女,还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一个个喘着粗气,走走停停,当他们看到拄着拐杖而行的憨仲老师时,都情不自禁地伸出了大拇指。我和王老师多次劝憨仲老师,让他歇歇再走,可他除了看到美景便停下来拍照外,基本上没有停歇,一鼓作气走到了西崖。仙人崖石窟位于天水市东南65公里处的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因有仙人点灯指路的传说,被认为是仙人集聚之地而得名。仙人崖景区由三座山崖(东崖、西崖、南崖)、五座山峰(玉皇峰、宝盖峰、献珠峰、东崖峰、西崖峰)和六所寺庙(木莲寺、石莲寺、铁莲寺、花莲寺、水莲寺、灵应寺)。六所寺庙修建于峰顶或飞崖之下,融汇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自南北朝以来,历代在这里均有建筑和雕塑造像,有明清殿宇27座,北魏、宋、明、清各代塑像尊,壁画83平方米。在仙人崖三崖中,西崖面积最大,佛殿数量最多,具有很高的历史、宗教、人文、建筑、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价值。通常人们把道教的场所称作道观,佛教的场所称为寺院。中国最早崇尚的是儒教和道教,佛教在两汉时期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约在公元纪元前后)。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了三大派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以前,我对有些神既在道观中被敬奉为神,又在佛教寺院中尊崇为护法或菩萨这一现象无法理解。如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羽,在道观封为财神,而在寺院被尊为枷蓝;三霄圣母在道观被敬奉为送子娘娘,而在寺院被尊崇为送子菩萨等等。直至今天,在仙人崖的西崖,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在仙人崖的西崖有一座庙宇称为三教祠,庙内祀奉着释、道、儒三教圣人,中间为释迦牟尼,左边为老子,右边为孔子,三圣手抚太极图,气氛祥和,其乐融融。我想:从儒、道、佛三家共聚一时开始,就相互争吵不断,甚至把对方指责得一无是处。在经历了将近两千年的磨合,三教之间在思想、语言、思维表达、艺术等方面相互借鉴,至明清时期才进入“三教合一”时代。现在,他们终于能够心平气和的坐到一起,这不能不说是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置身于山巍、崖俊、林密的仙人崖,举目远眺,松涛阵阵,色彩斑斓,层林尽染,顿觉赏心悦目,身旷神怡,颇有身临仙境之感。我们沿着下山的台阶,经玉皇峰----南崖----千手观音殿,最后到达仙人湖。湖边的燃灯峰酷似麦积山,湖光山影,波光粼粼,相映成辉。只是身临其境的人,才能体验到天水真是个神奇的地方,它既有北国之雄奇,又有江南之秀丽。我们一行来到停车场,我看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