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贝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杨舍故事70年前他就红遍杨舍,现如今 [复制链接]

1#

解放前后,杨舍有阜康、陈允中堂、吴仁德堂、同康、福康、仁源和堂、同昌等七爿中药店和一爿民生西药房。医生和药店是救死扶伤的行业,从业人员颇受老百姓的尊重。

旧时中药店,木制柜台后面是满屋药斗,高处是几十只青花罐,斗罐上面贴有用毛笔写在红纸条上的标签,上写红花、白术、大*、*参等众多中药名称。

员工穿着整齐,春秋冬季是青布长衫,夏天是麻布短打。

杨舍人讨吉利,买药称“赎药”,有客人赎药时,员工会仔细核对方子,脚踏矮凳忽上忽下,打开一只只药斗,用戥子称药。药配齐后,如是学徒身份,还要请师傅过目后才可以用纸包起来。几帖药是据医生方子而定,根据药性,有些药要先煎,有些药要后下,都要另外写明包好。如骨、石类的药,还要用铜制舂臼捣成粗末。

若客人要求,药店还可代为煎制。稍有空当,店员会坐在铜制碾槽边的凳上,脚踏碾轴,在“咣当咣当”的碰击声中把药材研成粉末,好像有干不完的活儿。

老板坐在账台后面,戴着老花眼镜,手拿白铜水烟杆抽着烟,不时会吐出几个袅袅烟圈飘在上方,另一手拨拉着算盘珠子悠悠自得。路过药店,氤氲的百草味沁人心脾,让人愉悦,药店是千年古镇一道让人不能忘怀的风景线。

阜康药店

位于现杨舍西街钟鼓弄东首,朝南两间门面,是由郭晋庭先生(—)于民国初年创办。郭姓系杨舍望族,书香门第名人辈出。其父亲郭翰芬在清季是镇上有名的私塾先生,故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他熟读四书五经,写得一手好书法,成年后正逢*局变革,仕途之路已走不通。晋庭先生读书时,自习过中医的一些理论书籍,如《*帝内经素问》、《伤寒论》等,对理、法、方、药也颇有心得,所以年长后首选药行为谋生之路。阜康经过“三先生”(晋庭在家中排行老三)的经营,到解放初期已是杨舍最大药店,并在常熟同泰、江阴顾山二爿药店均占有30%的股份。阜康店内有一个玻璃柜,内置名贵细料药如整只犀角、羚羊角、虎骨、野山人参、牛*、海珍珠供人观看,其实也是向众人宣传阜的实力。由于长期接触药方和病人,晋庭先生对医术也很精通,但行业有规定,未取得医生资格是无权开处方的。

年的一天,有人来阜康赎药,三先生看了方子连声叫好,并说:“此处方脉案记述详实,分析病因正确,用药施治得当,汤头虽有加减而不失基本。”又道:“治病如打仗,首先要分析明了敌情,然后才是如何布阵用兵,敌情有变化,兵力也要随之调整。兵阵中各级指挥员的位置不能乱,药方中的君、臣、佐、使的用量要分清主次,汤头如何加减,可以看出一个医生的医术水平。”

赎药人临走时,三先生告诉他:“我要认识这个医生。”开此药方的医生名叫卢崇皋,当年从苏北来杨舍,人生地不熟,在杨舍无立锥之地。卢崇皋与三先生见面交谈后,很快就成了阜康的坐堂医生,以后名声大振,红极杨舍四乡,现卢先生已90多岁,寻其看病者依然很多。

晋庭先生经过多年实践,也总结了几个有效且价廉的便民小处方,伤风发热用杏苏散(杏仁苏叶)、银翘散(银花连翘),红眼病用推云散,用器物将药末吹入耳内,眼睛炎症就会消除,上述小处方病人用后每有奇效。

阜康药店品种齐全,药材正宗,杨舍四乡的一些医生如赵金标、秦开祥、龚怀宪等总推荐病家到阜康赎药为首选。鹿苑、庆安、沙上一些病家也会舍近求远到阜康,说是赎阜康的药放心。

赵金标医生,不但医术好,而且医德高尚,看到病人确实很穷,还会在方子上写明“记我账上”,年底结账,阜康会主动提出按成本价结算。除此之外,阜康还带头同业每年向“同善堂”药局捐药。晋庭先生会把切饮片的一些边角料和药末整理另放,物尽其用,半收半送帮助穷苦病人。

杨舍人有句老话:“冬天进补,春天打虎。”民间对阜康的“十全大补膏”十分推崇。每年立冬以后是阜康药店的忙季,滋补类的膏方药更是日夜熬制。药店根据客户需求,把膏滋药装在大小不等的瓷钵内供人选购。镇上有钱殷实大户很多,他们的膏滋药由专门医生开出,在阜康配全后,由店里派人带上“行灶”和桑树柴,到主人家中熬制。人参、西洋参、鹿茸等珍贵药材,要请主人验收过目后才放入药锅。整整一个冬天药店生意红火。“八珍糕”也是阜康的特色,夏天将粪坑中的蝇蛆捞起洗净,放豆渣中养数日,清水飘净后焙干,和炒熟糯米粉磨碎,加参苓白术等中药与白糖蒸糕烘干。药品变成治病的食品,治小儿食积、消化不良效果很好。

在外人看来,药店是大秤进,戥子出,是高利润的行业,其实不然,由于药店多,同行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商人不是慈善家,晋庭先生常说的话是:君子生财,取之有道。既要赚钱,又要得到众人的口碑,先生自有他的生意经。

生意经

选用道地药材是阜康的宗旨。旧时中医处方,有些要写上产地,比如潞*参是指产于山西长治的*参,怀山药指产于河南焦作的山药。同样是“贝母”,有川贝和浙贝之分,红花有藏红花和其他地方产红花之别。这就是道地药材。药材受产地气候、光照、土壤中微量元素等影响,同样的药材药效有差异,价格也不同。

阜康采购的上渠道是苏州“雷允上”、“沐泰山”,无锡“长春堂”等百年老店。进货验收是晋庭先生的基本功,比如*参,有生长三年采收的,也有生长两年采收的,价格不一,阜康绝不以次充好。老先生常说:病家吃药是治病的,性命交关,药店责任重大,缺德的事情千万不能做。

送干股留住好药工是阜康的独到之处。一个药店办得如何,离不开好的药工。把药材切成饮片,切得好坏不但影响卖相,更关系到药效的发挥。有*的药材经过泡制,才能降低其*性,有些药材要几蒸几晒才能改变其性能,有的要酒炒,有的要蜜炙,丸药有水丸和蜜丸,这些工作都要靠药工完成。晋庭先生带的学生很多,凡优秀者都千方百计让其留下。为防止跳槽,给予干股,员工每月既能拿到月规,年底还有分红,个人前途和药店经营联为一体,员工以店为家,安心工作。叶澍淦、陆景如都是几十年在阜康服务的老药工,他们经验丰富,技术娴熟。

生意不分大小是阜康的经营理念。晋庭先生常说:病有轻重,药无贵贱,只要对路就是好药。一味石膏也能治大病,采一张丝瓜叶晒干能止血。名贵中药虽不常用,但由于阜康本钱足,保证常年备有。鲜生地、鲜芦根、鲜荷叶虽不值钱,但阜康后院天井背阴处的*砂箱里也常存不断,医生用药心得不同,但所用之药不必跑几个店,在阜康都能配全。

晋庭老先生规矩甚多,家属不能随便到店里停留,不能干预店中事务,学徒不做家务。几个儿子中就士荣吃药业饭,其余到他人处学生意另谋出路。晋庭老先生也许是太热爱自己一手创办的阜康,药店公私合营不久,一代儒商就溘然长逝,实为憾事。

旧时药店已消逝半个多世纪,在物质丰富,商品经济繁荣的今天,当我们路过杨舍西街时,仿佛黑底金字“阜康药店”的牌匾仍挂在旧地,旧时杨舍的一爿爿百年老店正向今人诉说过去艰辛创业的历史,也在讲述自己诚信经商、信誉第一的商业故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