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m/本篇介绍苏州条巷子中的:南显子巷、菉葭巷、祥符寺巷、邾长巷、海红坊、高师巷、清洲观前。
百巷苏州第四十一篇章
——南显子巷南石子街:值得一看——
如今正是开学季
沉寂了一个暑期的
南显子巷和南石子街又开始热闹了起来
这两条几乎相连的小巷内
幼儿园、小学、初中一个都不缺
朗朗的读书声和家长步履声
为这条古老的巷子增添了几分活力
不过你真的了解这条
你常常来往的小路吗
它虽看着其貌不扬,其实深藏不露哦
快跟着小i重新认识一下它吧
南显子巷南石子街
南显子巷西起临顿路,东至迎晓里,巷口处便是苏州有名的长发西饼店。它家的鲜肉月饼是苏州一绝,如今快到中秋节了,长发西饼门前更是每天都大排长龙,就为吃上一口香甜酥嫩的肉月饼。
据《苏州府志》记载:“仁美坊,南显子巷口,表右史上官涣酉所居”,上官涣酉是宋朝年间的进士,官至朝议大夫。而南显子巷就如其名,旧时是显贵所居之地。
与南显子巷相连的南石子街,西起迎晓里,一直往东走,便到了平江路,原为泥土路,用碎石子铺街后得名。
建在古宅里的学校
惠荫园,也就是如今苏州市第一初级中学所在地,始建于明代,为归湛初宅园,后归胡汝淳,名洽隐山房。园内多美石,当时的叠山名家周时臣仿洞庭西山林屋洞在园内设计叠成水假山,石洞幽深,玲珑剔透,有“小林屋”之称。
明末清初,洽隐山房被韩馨购得,重新修缮,改名为“洽隐园”。韩馨此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天才。他八岁就能作擘窠大字,十三岁便入郡学,有“文兼韩柳,书擅羲献”之誉。
明末,魏忠贤兴大狱,韩馨作为复社中的著名人物,几陷不测,所以绝意进取,隐居巷里,“洽隐”二字便正合此意。
后几经损毁、重修、易名,直至李鸿章在此创立安徽会馆和程公祠,作为安徽同乡宴会休憩之所,才改名为“惠荫园”,并予以扩建。
此时便是惠荫园全盛时期,当时园内有八景:柳荫系舫、柳荫眠琴、屏山听瀑、林屋探奇、藤崖伫月、荷岸观鱼、石窦收云、棕亭霁雪,可惜如今不能一观。
在学校大门东部,尚留存有安徽会馆门楼,用铁栅栏围着,雕刻精细,气势恢宏,依稀能见当年盛景。两边石库门上各有砖饰门额“憩棠”、“敬梓”二字,查阅资料发现,这四字取自《诗经》中的“维桑与梓,必恭敬只”和“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除了惠荫园,南石子街的大儒中心小学,其实有清朝徐氏春晖义庄的一部分,这春晖义庄是由清朝孝女徐淑英承其父徐佩藻遗志而创建。
能住的探花府
南石子街5号至10号是潘祖荫故居,提起潘祖荫,大家可能不大熟悉,但他的祖父状元宰相潘世恩您一定听说过,钮家巷的苏州状元博物馆就是他以前的住处。
苏州状元博物馆
潘家门第显赫,是苏州人口中的“贵潘”,家族之中,状元、探花、翰林、举人不胜枚举。潘祖荫也不例外,他少年得志,23岁便考中了探花,一直官至工部尚书、*机大臣。
潘祖荫虽位高权重,但却十分体恤民情,每每听闻民间有水旱灾害,他便四处奔波,全力赈灾,因此积劳成疾,一病不起。
不过潘祖荫一家最为人所赞扬的还是他们历经艰辛保护国宝大盂鼎和大克鼎的事迹。
原来潘祖荫不仅精通经史文集,还喜好收藏,有专藏珍本书籍的“滂喜斋”和专藏青铜器的“攀古楼”,是当时青铜器第一藏家,其中大盂鼎是左宗棠为报答他的救命之恩所送,而大克鼎则是潘祖荫花重金所购。
抗战爆发后,潘家后代悄悄回到这里,把两鼎藏于木箱中,再将木箱埋在地砖下,因此才将两件国宝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新中国成立后,潘家后人将两鼎捐赠给了国家。
前不久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文华大奖的苏剧现代戏《国鼎*》就是根据潘家人的故事改编的。《国鼎*》讲述了潘府六十年间虽然历经战乱,屡遭逼迫,但以潘祖年孙媳潘达于为代表的潘氏一门仍谨遵潘祖荫立下的家规,严护古董的故事。
潘宅东路的大门在一片白墙黑瓦中有些低调,只有镌刻于门楣之上的“探花府”三字,还隐隐透出名门望族的昔日气象。
老宅经过恢复修缮,如今一部分被改造成了一家园林式文化精品酒店“苏州文旅探花府花间堂”,这也是古宅保护再利用的新探索。
从门外望进去,可隐约望见园内花草繁茂,亭台楼阁高低错落,不时有游客进出,这不仅让前来游玩的人感受到深厚的苏式宅院氛围,也让这座百年老宅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询问巷中居民得知,墙上的拉环为古代拴马之用
不起眼的老宅
这两条巷子中,除了上面两处大宅,还有两处不起眼的旧宅第。一处是韩宅,另一处则是端善堂潘宅,是水利专家潘镒芬的老屋。
韩宅
潘镒芬,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明好学,清宣统元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江苏铁路学堂测绘科。后潘镒芬被推荐给山东*河河务局担任工程技术要职。从此,他便将一生都奉献给了*河治理事业。
潘宅
在苏州城闲逛,总是会产生错觉,前一秒还是繁华都市,车水马龙,后一秒踏入小巷,便像是走进了另一方世界,即使身在闹市,但城市的喧嚣和规整仿佛影响不了巷中的生活。漫步其中,走过在这里屹立百年的老宅,墙面上每一丝斑驳的痕迹似乎都在诉说它的年岁和故事,引着人去探索和发现。南显子巷南石子街:
●苏州市姑苏区,西起临顿路,东至平江路,长发商厦旁
百巷苏州第四十二篇章
——菉葭巷:不只有美丽的名字——
菉葭巷,读来便觉清新浪漫,不自觉便想起这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人儿,就伫立在那河岸旁。
在菉葭巷深处,莫非正如《诗经》里的这首《蒹葭》描述的一般,曾有一位如水的女子,立于河岸一旁,风姿绰约,惹人回顾……
当然……没有。
菉葭巷位于悬桥巷北面,东出平江路,西出临顿路。这“菉葭”二字并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风花雪月”,据传,巷内旧时曾有陆氏族人居住,因而得名“陆家巷”。
《吴门坊巷待輶(yóu)吟》中记载:“陆家巷,门户临流巷陌斜,伊人秋水渺无涯。陆家旧姓疑无据,尔雅庭溶改菉葭。”后注:“按清邱庭溶,字鸿章,工书善画,居陆家巷,乃改陆家为菉葭,至今沿用也。”《宋平江城坊考》中也有记载:“陆家巷,卢熊《苏州府志》著录。今名菉葭巷。”
可见,“菉葭”二字其实是“陆家”化用而来,不过虽为化用,巷子的气质却与此名极为相配,朦胧雅致,清新文艺。
生活
小i尤爱菉葭巷的气质,这是一条商业与生活并重,古朴与小资共存的巷子。
巷口处有一修车摊,是记忆里一贯的样子,红色的喷漆很是显眼。一旁的象棋摊也是这里固定的节目,两人对弈,周围围着两三个人,路过的行人有时也会好奇凑上来,瞄上几眼。所谓“观棋不语真君子”,人虽多,却不吵闹。
巷子两侧是一些小商铺,来来往往人很多,一派繁华热闹的街头市井模样。走进菉葭巷深处,骤然安静了下来,两侧绿荫遮蔽,像条巨大的绿色隧道,漫步其中,有丝丝凉意。
两侧零零星星有几家茶馆小店,布置的个性十足,店内静悄悄的,无人揽客,只待有缘人。闲居的老人,有的在忙碌晚饭,有的已早早搬出藤椅或板凳,坐在家门口,在和煦的晚风中,享受难得的闲散时光。
旧时踪迹
苏州的古巷里好像总有几段传说故事。小i听闻菉葭巷里曾有“人等在此下马”的碑刻,是为纪念抗金英雄岳飞在此接下十二道金牌而立,真伪虽已无从考证,但却为菉葭巷平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巷内古迹众多,有始建于明朝的陈宅,有乾隆年间专门施药办学的慈善机构仁寿堂,有道光时专为无力治丧者服务的周急代赊局,还有宋代遗物通利桥等。
陈宅
周急代赊局
通利桥
除了这些,最为著名的建筑还要属巷内的天宫寺。
据《吴门表隐》记载:天宫寺由唐光禄大夫许台舍宅建,初名武平院,门前直街名初春巷,南口有天宫坊,寺前桥底有古井。山门有脱沙圣帝,裸裎周将*、骑牛金刚。寺内有紫砂夹石、竹叶宝塔、拜垫石、卸甲韦驮等宋朝遗物。规模宏大,占地颇广,有诗曾描写天宫寺当时盛景:“云隐小窗禅榻静,日斜深殿佛灯红。留题欲和鸿泥句,谁复习情似长公”。后来几经被毁重建,如今已散为民居。
书香
在接近平江路的路口,有一家书店,是小i最常去的地方,门店不大,但在这个实体书店追求吃喝玩乐为一体的时代,颇有些隐士高人的感觉。
既然叫苏派书房,店里摆放售卖的自然都是有关苏州的书籍和文创。走进门,便见两侧的书架上的一排排精心准备的图书,有关园林的,有关平江路的,有关昆曲的,简直是珍藏苏州文化的大宝库。书房中间还有茶台,小巧温馨,茶香和书香,丝丝入扣,撩人心弦。
转过平江路,走过菉葭巷,看到了苏州的繁华和市井,若您不赶时间,不妨再回到这里,从字里行间,找一找苏州这座古城在时光流转中的故事。
菉葭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