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无*等
1.药性理论与中药防治疾病的机理性能中药的性能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升华而得,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性状中药的性状,即药物所有特征的总和,包括形状、大小、色泽、气昧、滋味、质地(轻重、疏密、坚软、燥润)等,是以药物(药材)为观察对象。2.四气定义也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平性)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确定依据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所示效用寒凉性: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温热性:温中散寒、补火助阳、回阳救逆阴阳属性阳:温热阴:寒凉不良反应寒凉:易伤阳助寒温热:易伤阴助火3.五味所示效用(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2)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此外有些甘味药还能解药、食*;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3)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此外还能生津安蛔;能收敛邪气。(4)苦:能泄、能燥、能坚;能伤津、伐胃。(5)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6)涩:能收、能敛,同酸味一样有收敛固涩作用;能敛邪,邪气未尽者慎用。(7)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过用伤津液,阴虚津亏者慎用。阴阳属性阳:辛、甘、淡阴:酸、苦、咸4.升降浮沉确定依据(1)药物的质地轻重:凡花、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如菊花、桑叶等;种子、果实及矿物、贝壳类质重的药多主沉降,如苏子、枳实、磁石、石决明等。(2)药物的气味厚薄:味薄(辛、甘、微苦等)者升,气薄(寒、凉、微寒、平等)者降,气厚(热、温)者浮,味厚(酸、苦、咸等)者沉。(3)药物的性味:从四气讲,温升、凉降、热浮、寒沉;从五味讲,辛甘淡主升浮,酸苦咸主沉降。(4)药物的效用:药物的临床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病势趋向常表现为向上、向下、向外、向内,病位常表现为在上、在下、在外、在里。所示效用(1)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2)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阴阳属性阳:升浮阴:沉降5.归经理论基础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6.有*无*确定依据是否含*害成分;整体是否有*;用量是否适当影响因素主要有品种、来源、入药部位、产地、采集时间、贮存、加工炮制、剂型、制剂工艺、配伍、给药途径、用量、用药次数与时间长短、皮肤与黏膜的状况、施用面积的大小、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种属、证候性质,以及环境污染等。引起原因品种混乱、误服*药、炮制失度、剂型失宜、疗程过长、用量过大、配伍不当、管理不善、辩证不准、个体差异、离经悖法使用有*药注意事项用量适当、采制严格、用药合理、识别过敏者
编辑:水草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