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贝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他用毕生心血,浇灌稻田飘香今天,让我们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医院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于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今天上午,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在湖南省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举行。

日后每一缕升起的炊烟,都是飘自人间的怀念。

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袁隆平

他从湘西偏远荒凉的黔阳安江农校校园里走来。因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杰出成就,被誉之为“杂交水稻之父”。有人甚至将他的杂交水稻发明誉为中国继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袁隆平因此获得了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国家特等发明奖”,并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拯救饥饿奖等8项顶尖级国际大奖。

袁隆平常说他有两个梦——“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每一次挑战,都是对初心的坚守。每一次攀登,都是对意志的考验。

苦难的少年时期

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在北京(平)医院。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袁隆平一家和全国千千万万个家庭一样,向后方逃难。年底,8岁的袁隆平随父母一家七口从汉口动身,逆江而上至湖南。逃难途中,历尽艰难,时刻担心敌机轰炸,饥饿和死亡在威胁着全家。年冬抵达宜昌,这年的除夕,全家挤在北风呼啸的木船上度过。年春天,在滚滚的长江上经过长途颠簸之后,他们终于到达重庆。

仲夏的一天上午,袁隆平和弟弟来到重庆朝天门的坝滩上,只见沙滩上摆满了几百具被敌机炸得血肉模糊的尸体。面对国难日益深重、人民家破人亡的种种情景,每一个具有爱国心的中国人,无不痛心疾首,满腔义愤。袁隆平和20世纪30年代出生的许多人一样,儿童时期受尽了磨难。

开阔视野的求学时代

年秋季,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浩中心小学毕业,进入复兴中学。学校的规模大了,老师同学多了,学校开设的课程也多了,增加了代数、几何和物理,这一切都使袁隆平感到十分新奇,他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很多。

袁隆平在学习中最大的特点是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他不仅学业成绩十分优异,而且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年,袁隆平随父亲回到汉口,并在汉口博学中学读高中,后又因父亲工作变动搬到南京,进入中央大学附属中学读书,并学完了高中的全部课程。

高中毕业,报考大学成为袁隆平一家十分关心的焦点问题。袁隆平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一是赴重庆求学,因为重庆的文化积淀对他有强烈的吸引力;二是要研究农学,他对大自然尤其是植物生长规律有极大的兴趣。这样,袁隆平报考了重庆相辉学院的农学系。

大学4年的学习生活,使袁隆平张开了智慧的翅膀,在知识的太空中翱翔。袁隆平的英语和俄语基础十分扎实,在图书馆,他阅读了国内外各种学术杂志和著作,开始接触当时世界上著名的生物学家如米丘林、李森科、孟德尔、摩尔根等不同的学术观点和科学思想。通过阅读大量的学术资料,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袁隆平对研究生物学领域一些重大问题的兴趣日益增加。

教学一线的“多面手”

年8月,23岁的袁隆平来到湘西雪峰山脚下的安江农业学校任教,讲授俄语、作物栽培和遗传育种等课程,开始了长达18年的职业学校教书育人生涯。学遗传育种的袁隆平在安江农业学校讲授的第一门课,是和所学专业毫不相干的俄语。那时学校正好缺少俄语老师,在大学期间学过俄语的袁隆平就被“赶鸭子上架”了。

图为袁隆平早年在安江农校授课苏建强翻拍

教了一个学期的俄语之后,袁隆平被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担任植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等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并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袁隆平上课和别的老师不一样,为了上好专业课,他常常带领学生爬雪峰山、下农田采集实物和标本,再绘制各式各样的图解和表格,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在学生眼里,袁隆平是老师,但更像是兄长。在安江18年的教学生涯,他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爱“鼓捣”的教书匠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袁隆平已然成为一名优秀的农校专业课教师。可是袁隆平并不满足于在课堂里讲农业技术,他喜欢把学生带进田野里,获取直接经验,增强动手能力,他认为知识要在观察和实践中获得,而不是仅仅从书本获得。

在袁隆平的组织下,安江农校成立了第一个科研小组。他和学生一起鼓捣起了农业科研。他们把西红柿嫁接到马铃薯上,希望地下长出马铃薯,茎上结满西红柿;把西瓜嫁接到南瓜上,希望得到新型的瓜种。嫁接的作物成活了,长势也不错。

把番茄种子播下去,番茄还是番茄,下面根本没有马铃薯;马铃薯种下去,上面也没有结出番茄。这让袁隆平对无性杂交的一贯正确性产生了极大的疑问,这些疑问对之后袁隆平走上杂交水稻研究之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绿色革命

刚到安江农校,袁隆平研究红薯、西红柿的育种栽培。

3年困难时期,全国遭遇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没有粮食吃,什么事干不出来,所以我决定从事水稻的研究。”

年,袁隆平从《参考消息》上看到一条新闻:英、美遗传学家克里克和沃森根据孟德尔、摩尔根学说,已于年研制出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使遗传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此项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奖。

袁隆平下决心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公斤、公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产量大幅增长,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年7月,下课之后,袁隆平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仔细数了数穗数和粒数,足有10余穗,每穗有壮谷~粒,比其他稻穗要多。对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有了较深研究的袁隆平,对这一无意的发现兴奋异常,他来不及多想,立即进行研究,从理论上进一步论证了“鹤立鸡群”水稻植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且杂交稻存在明显的优势,他由此预见,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十分光明的前景,并开始了研究杂交水稻的探索之路。

袁隆平设想了利用水稻雄性不育性,通过培育不育系、保持系三系配套方法,来代替人工去雄杂交,生产杂交种子的路子,并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科学通报》年第4期上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

图为袁隆平在安江农业学校研究杂交水稻

年,为了加快育种的步伐,袁隆平把杂交水稻科研的战线向南延长到云南和海南岛。每年10月,当寒风席卷洞庭湖畔时,他带领助手到南国育种。在那里,他们经历了地震的考验,经受了酷热的煎熬。烈日下,他们带上干粮来到田间,常常在水田中一泡就是几小时,顾不上中暑的危险,耐心地观察,忘我地工作,渴了,就坐在田埂上喝几口水,饿了,啃几口馒头……

年的一天,他们在海南岛上一片沼泽地的小池塘边发现了雄性败育的野生水稻——“野败”,为杂交水稻科研打开了突破口,成为杂交水稻材料探索中的一个重要转折。年第一个具有较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南优2号”获得了成功。

杂交水稻在实践中立刻展现了它的增产效应,单产一般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年,全国多点示范杂交水稻多亩,年迅速扩大到万亩,并在全国范围开始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目前,全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了2亿亩,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1%,而产量约占水稻总产的60%。

到年,袁隆平带领团队历经多次失败,取得两系法杂交水稻的成功,比三系法杂交水稻增产5%至10%。

年10月22日,第三代杂交水稻在湖南首次公开测产后组织观摩、评议。

第三代杂交水稻,被袁隆平看作突破亩产公斤“天花板”的关键。

守望稻田的先驱科学家

杂交水稻的成功带来了巨大效益,为解决中国的粮食需求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这项成果于年获得了“国家特等发明奖”。

年,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已获得小面积试种成功,为了让杂交水稻造福人类,袁隆平立下心愿,要让杂交水稻走向世界。正如他所说,杂交水稻这一科研成果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研究杂交水稻,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该组织的一项战略计划。杂交水稻在解决世界的饥饿问题上正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袁隆平没有在荣誉和鲜花面前陶醉,他始终潜心于他的杂交水稻研究,孜孜不倦地献身于科学。

“每天都要到田里去”,多年坚持下田的袁隆平,早早披上了“下田黑”,那是紫外线照射后的“作品”。有人感叹:袁隆平长得比农民还农民。

禾下乘凉梦,仓满无饥恐。

他用毕生心血,浇灌稻田飘香。

今天,再送袁老一程!

粒粒皆辛苦,后辈不敢忘!

来源

新华社微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