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将*喜欢喝酒是出了名的,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在他60多年的戎马生涯中,酒是不能少的,他可以不吃饭,但不可以不喝酒。他不但自己喜欢喝酒,还喜欢斗酒。
许世友曾任华东野战*第九纵队司令员,第九纵队被人称为“酒*团”,因为纵队领导酒量都很大,特别是司令员许世友号称千杯不醉,但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许世友其实只有一瓶多的酒量。主要是他性格豪爽,喜欢喝酒,喜欢喝快酒。他规定每碗酒必须见底,而且不能滴下来,否则就要接受罚酒。喝酒之前不允许吃菜,一切都要等喝完酒之后再吃。空腹喝酒更容易醉,而且对身体的危害也是比较大的。
许世友热情好客,他的劝酒功夫是出名的,他的许多“酒规矩”让很多人难以招架,只要和他同桌,不会喝酒的人都要被他劝的喝上几杯。
在酒桌上他常爱和别人干杯,甚至喝到兴头上,还和人斗酒。一些酒量不大的人,往往被喝醉。虽然许世友有自己的分寸,并且从来没有因为喝醉酒而误大事,但这样的喝酒习惯终究不是一件好事。
许世友的喝酒习惯被周总理知道后,他决定让许世友改改这种喝酒、劝酒的坏习惯。
一次,许世友到北京开会,会后,周总理请许世友到家里做客。许世友到达西花厅时发现周总理只请他一人。待菜上来后,周总理拿出两瓶茅台酒,对许世友说:“今天我们两人先一人一瓶,谁也不吃亏。”
两人在喝酒的过程中,许世友还是按照自己的办法,每次都一饮而尽,而周总理则喝点酒,吃点菜。很快,许世友把一瓶酒全部喝光,他抬头看看周总理的一瓶酒也喝光了。许世友没想到周总理一瓶酒喝下去,竟然面不改色
周总理又拿出了两瓶茅台酒,两人继续喝。第二瓶酒刚过半,许世友已经有些醉了,而周总理依旧一脸若无其事,面容淡定。
此时,周总理对许世友说:“酒喝多了容易伤身体。每个人的酒量有大小,不应该一直劝别人喝酒。喝酒本来是件放松身心的好事,不应该将它变成一件坏事。”
许世友连连点头,从此以后,他虽然没有戒掉酒,但喝得少了很多,再也没喝醉过,也不再和人斗酒了。
许世友少小离家,自参加革命后,未能在父母身边尽孝,他常常在睡梦中因思念母亲而泪流满面。战争年代,他的部队两次路过敌占区的家乡,他都冒险回到家中探母。年许世友担任山东*区司令员,他请假回家看母亲。此时,离他年那次回家,他同母亲已经有20年没有相见了。
那天,许世友骑马到家时,看见自家的门口走着一位老婆婆,衣衫褴褛,满头的白发,脚上穿着一双破棉鞋,身上背着一捆柴。许世友盯着母亲苍老的脸却不敢相识,还是母亲先认出了儿子:“你是友德娃吧?”
“娘,我是友德啊!”许世友“扑通”一声,跪倒在老 母亲的面前,久久不肯站起来。许世友想到自己年迈的老母亲,一辈子都过着这种艰苦的日子,实在有愧。母子俩抱头痛哭了半个时辰。此时,许世友坚定了死后回乡土葬的想法。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保护耕地,节约土地资源,决定推行火葬制度。年在中南海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参会的中央领导在传阅着一份关于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实行火葬的《倡仪书》。4月27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和国家领导人及高级官员共人,以个人名义联合签名倡导火葬。
不久,中共中央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当《倡仪书》传到许世友手中时,他直接找毛泽东抗议,诉说对火化的不理解,坚决表示自己死后要土葬,要回到母亲坟前尽孝。当时他才50多岁,毛主席认为许世友离去世还有很长时间,觉得他将来会改变观点的。就一笑了之。
自年国家领导人以个人名义签订火化协议后,国家高、中级领导逝世后基本上都实行火葬,为火葬在全国实施起到了推动作用。而许世友当时拒绝在火葬倡议书上签字。
在年的时候,许世友曾给自己的大儿子许光写过一封信,他在这封信中写道:邮去现金伍拾元整,这伍拾元钱是为我准备后事用的,用这笔钱给我买一口棺材。我死后不火化,要埋到家乡去。埋到父母身边。活着精忠报国,死了要孝敬父母。我今年七十四岁了,身体很好,活到八九十岁,也只有十多年了,你可以先做准备。
年,许世友又给儿子许光写信,询问做棺材的事。告诉儿子,“棺材不要做的太好,比一般的老百姓做棺材差一些才行,防止人家提意见。做得太好了,老百姓看到会讲话的。”
年初,许世友感觉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就交代身边工作人员给中央写了一个报告,大意是:自己估计时日不多了,一生戎马,对组织别无它求,唯一愿望,是请组织批准自己死后土葬,埋在父母坟前尽孝。理由是自幼参加革命,少小离家,陪伴父母的时间实在是太少,去世后想多陪伴父母。
对于许世友的这一要求,大家谁也不敢轻易做主。最终,报告呈送给邓小平审批。邓小平和许世友是亲密战友,非常了解许世友死后想埋在父母坟旁尽孝的愿望。邓小平觉得许世友一生戎马,为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功绩,经过慎重思考,可以破一次例,于是在报告上写了一段批示:“照此办理,下不为例。”并委托王震到南京进行传达。
王震到南京*区后,在传达邓小平批示时连续用了7个“特殊”,这是绝无仅有的。“许世友同志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出生入死,战功显赫,他是一位有特殊贡献、特殊经历、特殊性格的人,为此,决定满足他特殊的要求,这是特殊中的特殊!”
年10月22日,传奇将*许医院逝世,享年80岁。
当时还发生了一件事情,发现许光为父亲准备的棺材小了。许世友年轻时很瘦,到了晚年才发胖了。许光买棺材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许世友还会继续发胖,所以在许世友去世后,棺材放不下他的遗体。这下该怎么办呢?许光很着急。这时,许世友的一位老部下尤太忠解了燃眉之急。
尤太忠是河南光山人,而许世友是河南新县人,他们的家乡相距不远,是小老乡。在抗日战争时期,尤太忠是旅17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区第6纵队17旅副旅长、16旅副旅长、旅长。解放战争时期,尤太忠是王近山手下三剑客之一,而王近山是许世友的老部下,所以,尤太忠是许世友部下的部下。
建国后,尤太忠当过27**长,而27*的前身是华东野战*第九纵队,那是许世友带出来的老部队。27*隶属于南京*区,南京*区的司令员是许世友。尤太忠正式成为许世友的部下。
在战争年代,尤太忠和许世友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得知许世友去世后,准备的棺材不合适,时任广州*区司令员的尤太忠特意从广西大山之中买了两棵百年楠木,给老首长做了一口棺材,空运到南京去。而许光年为父亲准备的那口棺材现仍停放在故居里。
11月8日零时,由南京*区副参谋长范志伦亲自带队,护送灵柩向许世友老家新县进发。11月9日凌晨,灵柩顺利到达新县许家洼。因为墓穴已经提前开挖好,所以整个下葬过程很快,现场除了机械铲土和回填的声音,四周静悄悄。拂晓时分,神秘而又特殊的葬礼完成,许世友入土为安,他的坟墓紧紧贴在父母墓穴边,了却了他死后守护父母、为父母尽孝的遗愿。当时,墓穴没有装饰,也没有立碑。后来因前来凭吊的人太多,王震出面为许世友立了一块碑,请画家范曾手书七个大字:许世友同志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