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论中的阿弥陀佛
《观无量寿经》说阿弥陀佛的身相具有7种殊胜的特征:
一、阿弥陀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由旬是古代印度的一个长度单位,原指公牛挂轭走一天的旅程。据《大唐西域记》载,旧传一由旬为四十里,印度国俗为三十里,佛教为十六里)。
二、阿弥陀佛身色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
三、阿弥陀佛的眉间有一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一须弥山的高度为八万四千由旬)。
四、阿弥陀佛的眼睛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
五、阿弥陀佛周身的毛孔,都能演出光明,光明炽盛如须弥山。
六、阿弥陀佛的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每一化佛,都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
七、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光明相。每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又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摄取念佛的众生。
汉传佛教晚课、念佛法门修行仪轨中所念诵的「赞佛偈」,即是根据《观无量寿经》的描述所作:「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此外,世亲菩萨(-)在《往生论》中,以偈颂描述阿弥陀佛的几种功德成就,例如:
「座」功德是「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
「身业」功德是「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
「口业」功德是「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
「心业」功德是「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
以上种种功德成就,说明了阿弥陀佛的庄严功德。
常见的阿弥陀佛造像
最常见的阿弥陀佛的造像形制有二种,一种是坐姿,另一种是立姿。
一、阿弥陀佛的坐像:阿弥陀佛跏趺而坐于多层叠式仰七宝莲台座之上,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袈裟,内穿僧祇支,双手结「禅定印」(双手相叠,置于腹前,掌心向上,表示身心安宁进入禅定状态),或结「弥陀定印」(两手相叠,右手置于左手上,掌心向上,两手屈食指,拇指按在食指上)。手上所持法物,虽有种种不同,以合乎《观无量寿经》者为准。
二、阿弥陀佛的立像:此像又称为「接引像」,阿弥陀佛右手下垂,掌心向前呈「与愿印」,表示众生的往生之愿和阿弥陀佛的接引之愿相互摄引,佛能满足众生之愿。左手平胸持金莲花,表示阿弥陀佛以莲花接引众生来住此极乐世界,众生由于自己的愿力和阿弥陀佛的悲愿,往生极乐世界时无须以父母为缘而能化生于莲花之中。此外,也有以双手捧金莲台的阿弥陀佛接引像,或有左手下垂作「与愿印」、右手上扬作「无畏印」的接引像。
阿弥陀佛造像在形制上除单尊的弥陀像外,尚有「西方三圣」、一佛二弟子与二菩萨、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像等样式。
回首的阿弥陀佛
日本净土宗京都禅林寺珍藏着一尊有着千年历史、举世独一无二的「回望阿弥陀佛像」。这尊高约七十七公分的「回望阿弥陀佛如来立像」,是平安后期至镰仓初期的作品,被誉为「京都六大阿弥陀佛像」之一。其特别之处在于佛像的头部是以优美的曲线,越过左肩往后方回头观望,不同于一般正面接引的立像。
为何会有此一造型的阿弥陀佛立像呢?它源自于一个与任该寺第七代住持永观律师有关的典故。
笃信阿弥陀佛的永观自号为「念佛宗永观」,他自十八岁起便每日念诵佛号一万声,终生不辍。相传在西元一○八二年二月十五日的清晨,永观在佛堂经行念佛,忽见阿弥陀佛竟从须弥坛上走下,与他并肩而行。永观一时惊诧,内心欢欣不已,脚步不觉慢了下来,正观望时,阿弥陀佛蓦然回首对他微笑着说:「永观,你太慢了!」
回首的阿弥陀佛似乎在提醒着: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十劫(劫〔Kalpa〕是时间单位,十劫大约是一百三十四亿年),十劫以来,他都在等待众生回到极乐世界的故乡,娑婆世界的众生要加紧脚步,迈向西方啊!永观感于阿弥陀佛的悲心,为了永志此事,便礼请工匠创作了这尊风格独具的「回望阿弥陀佛如来立像」,以传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