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林下空间进行农林业生产是传统的农林生产经营活动,但是“林下经济”作为专有名词被提岀却有着较短的历史,根据“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文献检索,“林下经济”一词首次出现在《广西市场与价格》年第10期刊发的《金秀“一县两策”兴县的调查》中,在文章中提到“林下经济的深度开发,即对珍稀植物的研究和利用",从这里可以看到,对“林下经济”一词的界定还仅限于“珍惜植物”。“林下经济”在文献标题中首次出现在《林业勘查设计》年第1期刊发的《对发展林下经济开发北药种植的探讨》,在文章的关键词中,“林下经济”仍以“林下”和“经济”两个独立词汇表示。
第一次对“林下经济"一词进行讨论是《统计与咨询》年第1期刊发的《伊春市林下经济开发浅谈》,其作者姜秀华对林下经济的定义为:“林下经济是指在推进管护经营的过程中,在国家*策允许的情况下,承包户或者承包人,利用可以开发利用的林下资源,诸如野生植物、野生动物、林间草地、水塘等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林下经济”是我国特有的针对森林经营生产活动的概念范畴,从国外的相关研究来看,"非木质林产品”与“林下经济”具有一定的概念重合,年第4届世界林业大会首次提出“非木质林产品”一次。对非木质林产品的界定范围,不同的研究及组织具有不同的定义,将非木质林产品定义为从自然生态系统中获取的除了工业用原木、锅木、单板、刨花板之外的生物质原料。
将非木质林产品的定义为从树木中获取的植物、植物的根莲、菌类、青苔等几十种生物质原料。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非木质林产品专家磋商会”对非木质林产品的定义被最为广泛的接受,根据FAO的定义,非木质林产品是指,在森林中或林地上生产的所有可以更新的产品。根据这个范围界定,FAO每年对世界的非木质林产品生产贸易进行统计公报。从以上“林下经济”与“非木质林产品”的历史发展和相关研究界定看,“林下经济”与“非木质林产品”有一定的概念重和,如它们都包括森林中的野生动物、野生植物。但是两者又有不同,林下经济是利用林下空间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产品,而非木质林产品是指林地以上的可更新的产品。
从空间上来看,林下经济对象是林下空间,非木质林产品对象是森林中或林地上;从属性上来看,林下经济是一种生产活动及及其产品,非木质林产品只是一种产品。两者有区别又有联系。从林下经济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被提出来到现在,一些学者对林下经济进行了内涵、范围及定义的界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观点:第一是认为林下经济是一种生产经营活动,另一种认为林下经济是一种经济产业。其实两种界定没有本质的区别,当生产活动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形成了产业,因此以上观点只是对林下经济生产经营活动规模大小的不同认可。
:林下种植是林下经济的核心形式,现有研究多而广泛,归纳起来,林下种植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林下种植技术、林下种植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影响、林下种植经济效益评价、林下种植产业发展相关研究。因此,从以上四个方面,对林下种植的现有研究进行归纳总结。
1、林下种植:林下种植是一种重要的农林业生产行为,虽然林下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森林经营形式被提出,但是林下种植技术的研究作为农业技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很多研究对其种植技术进行了分析。从国外的相关研究来看,对林下复合经营、林下套种技术进行了相关研究;对林下种植树种选择和林下种植各物种分布格局进行了探讨;从水肥角度,探讨了杨树下种植大麦的技术。
从国内的相关研究来看,对退耕还林后在退耕林地上发展林下种植的前景进行了分析,以屏边县为例,介绍了人工梢木林下种植草果的栽培技术;以成县为例,对退耕还林后退耕地林下种植紫花苜蓿的栽培模式和技术进行了分析。对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发展林下种植,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林下柴胡的相关技术,介绍了林下种植板蓝根技术。对林下种植贝母的种植技术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还显示,在林下种植贝母效益好、收入可观。在翎城县的百合银杏林下种植试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比较了不同耕作模式的银杏树下种植百合的生长状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种植户收入分析。介绍了林下种植油用紫斑牡丹的相关技术。对重庆七跃山林下种植的天麻质量进行分析与评价。以上相关文献的归纳只是林下种植技术很小一部分,由此可见,林下种植技术的研究是农业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
(1)林下种植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影响的相关研究
林下种植是以林下空间为依托的森林经营形式,对林下空间的经营必定会对森林森林生态环境及地表植被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研究对林下种植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杨林下种植大麦模式下,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影响,其结果表明,这种林下种植模式地表生物量更大;从土壤养分变化方面来研究,认为林下种植模式中土壤中的氮素有所增加。对花旗松林下放牧的生态影响进行了研究,表明林下养羊对幼树的增长具有明显促促进作用,其其原因可能是抑制了草本植物的生长,避免争夺养分。
以辽西北半干旱地区为研究区域,分析了林下种植白三叶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白三叶草不仅能够有效的保持水土流失,方式林地草地沙漠化,而且提供了丰富的畜禽饲料,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巩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样方调查数据为基础,釆用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对辽宁省东部山区森林生态系统中种植林下参和大叶芹这两种作物对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2)林下种植经济效益评价
经济效益评价是林下种植相关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林下种植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林下种植的多种模式才被广泛的推广。从林下种植的经济效益相关硏究来看。以杨树林为研究对象,对杨树林下种植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其研究表明使土地生产力得以全面提高。也对林下种植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分析,其认为林下种植能够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林下经济的发展对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林下经济能够促进农林业的商业化,对促进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活水平,增加*府税收具有重要意义。
很多学者从林权制度改革后的森林经营方式角度,对林下种植进行了分析,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的林下种植对山区农民增收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对云南重楼林改后的经济行为进行了分析,以亩林下种植为案例,计算了其成本、流动资金、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和其它资产摊销、借款还本付息、产量预测、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利润分配及现金流量进行了分析。此外,以南靖县为例,比较了“公司+农户+基地"形式与农民合作社模式林下种植金线莲的收益。分析了普洱市林下种植的优势和劣势,研究显示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策支持为实现林下种植提供了保障,为普洱市林下种植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以永定县为研究区域,提出了林下种植巴戟天的技术思路,研究对示范基地建设投入产出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林下种植巴戟天的投资回收期为5.6年,年投资的利润率为26.8%,说明林下种植巴戟天项目辐射带动和抗风险能力较强,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对宁夏林下种植菊芋的技术、发展潜力、效益分析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规模发展的对策等方面对宁夏开展林下菊芋种植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介绍了六种林下种植模式,并具体分析了其相应的经济效益。
(3)林下种植产业发展
林下种植产业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认为在国有林区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此外,为促进国有林区林业发展转型,促进林下种植产业化发展,应强化林区职工技术服务,提升信息咨询,完善技术培训,健全林下经济服务平台。分析了林下种植遵循的基本原则,从确定林下种植模式、选择林下种植品种、扩大林下种植规模以及加快产业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对宁夏林下种植中药材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分析了林下种植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林下经济的对策和建议。对阐述岚皋县魔芋林下种植模式的形成、优点、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建立魔芋基地促进魔芋产业可持续发展。
系统分析了适合武平县发展的10种林下经济发展经营模式,其中重点分析了林下种植型,以此为依据,为福建省林下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建议。对湖北省内柑橘林下种植模式及其技术要点进行探讨,认为林粮、林药、林菌、林草、林菜等5种林下种植模式适合湖北省柑橘产区应用推广,对提高柑橘品质和产量、提高林地利用率和整体生态及经济效益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