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贝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第十四讲汉字的认识规律一天人合一,散点透
TUhjnbcbe - 2024/6/8 1:38:00
白癜风援助活动 https://m.39.net/disease/a_5972953.html

一、什么是“天人合一”

所谓“天人合一”,指汉字是个以人、人工物、大自然三大部分相互参照的庞大的信息负载系统。人指人的自身;人工物是指人工创造的事物;天指除人、人工物之外的大自然。“天人合一”的具体法则是:人为尺度,万物同构,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比喻与类比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1.人是万物的尺度

天是人,地是人,山川是人,水土是人,人还是人。一句话,汉字的每一个字都离不开人。

人(rén音“認”):天地间最智慧的灵长,能够直立行走,能够认识宇宙、自然、社会、人生与自己。

《中华字通》:象形字。甲骨文、金文为侧立行走的人形。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特征:动物四肢爬行;人有手足分工,手干活,脚行走。楷书作“人”,是男支撑女之形;丿(piě音“撇”)轻柔,代表女性;乀(fú音“拂”)沉稳,代表男性(“入”则相反,女支撑男)。古音不明。后世借“認”(rèn音“忍”;认)声表示人有思想认识,为万物灵长,能认识宇宙、自然、社会、人生。异体作“儿”。作部首为“亻”。《说文·人部》:“~,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胫臂之形。”《庄子·桑庚楚》“圣人工乎天地而拙乎~”,郭向注:“有必为之,人也。”

万物的灵长,天地之性最贵者。

天(tiān音“头显切”):人头上透明、高显的明空(又:天地玄黄:夜空幽悬深远)。

《中华字通》:会意兼指事字。从大,是人张开四肢立于地面之形;从一,代天。读音是“透显”(tòuxiǎn)二字的切音。表示天有日、月、星三光,天透明、高显。《释名·释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舌面音)言之,~,显也,在上高显也;青徐以舌头(舌尖音)言之,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广韵·真韵》他前切,平先透。先音同“显”。

天空。

地(dì音“墬”):能承载万物,生长万物之所在。与“天”相对。

《中华字通》:形声字。地(dì):从土,也(yě音“扌世”)。也,女阴,生殖之所。以之作参照,表示承天之根本,万物之本源,载生万物之所在。借“墬”(dì音“定至切”)声表示混沌初开,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沉为地。《说文·土部》:“~,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从土,也声。墬,籀文~从墬。”《释名·释地》:“~,底也。其体底下载万物也。”

土,能吐生植物者为土,“土”与“石”相对;地,能承载万物者为地,“地”与“天”相对。

能承载万物的天底下。与“天”相对。

山(shān音“散”):地隆起为山,山散布在大地上,山散气生万物。

《中华字通》:象形字。山形。借“散”(sàn音“讪”;林月攵)声(近声同韵)表示在天上看,山分布在大地上;在地上看,山散气生万物。《说文·山部》:“~,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形。”

(一)山,土高有石;阿,山形曲;陵,高山;帝王封禅的山为岳。(二)中国的山系:第一就是阿尔泰,蟠结新蒙分三支。天山横卧在新疆,正正当当在中央。昆仑山在新疆南,包着戈壁向东延。泰岭北岭是一山,绵亘黄河长江间。东部断层坳褶山,太行泰山为主干。东北山系四周排,大小兴安八字开。南岭山系散如飘,乌蒙左右找云苗。横断山系居第八,山山水水两岸夹。喀喇昆仑接葱岭,冈底斯山到拉萨。喜马拉雅雪的家,山宽数百真够大。台湾中央一脉贯,海南五指一把抓。

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起部分。

川(chuān音“穿”):穿地通流水之道,简称水道。

《中华字通》:象形字。象大地上的河流,其中的竖改为撇表示河流弯曲延伸。借“穿”(chuān音“串”)声表示穿地通流。《释名·释水》:“~者,穿也,穿地而流也。”

川,水穿地而通流。巛(chuān):水环流,汇成川。(zāi灾),以“水溢出河道横流”表示灾。(kūn坤)是坤卦转九十度。

河流:名山大~|~流不息。

水(shuǐ音“脽”;古音“需”):古文:积云为雨,雨流为水;楷书:生命之源。

《中华字通》:象形字。(一)甲骨文、金文、篆文为,表示弯曲的流水。借“需”(xū古音;南音亦读此音)表示水是生命之所需。(二)受“太一生水”的阴阳五行思想影响,楷书作“水”。字形是“两人相合生一”(亅在楷书中作构件表示相对运动)。借“脽”(shuí)声表示水(精液)生阴部。坎卦“”表示性交,卦形象古文横水字,楷化作“水”。《太平御览·地部·水上》:“~言之演也。阴化淖濡流施潜行也。故其立字,两人交一,以中出者为水。一者数之始,两人譬男女,言阴阳交物一起也。”《淮南子·天文》:“壬癸亥子,水也。”《汉书·武帝纪》“立后土祠于汾阴脽上”,颜师古注:“鄈音与癸同。彼乡人呼葵音如谁,故转而为脽字耳。”

积云为雨,雨流为水;生命之源。

土(tǔ音“”):能吐生植物的地表。与“石”相对。

《中华字通》:(一)甲骨文画立于地上的石笋,再加几点水,表示土由石风化而成。(二)楷书“土”:二表示坤地,一竖上通,表示植物从土里长出来。借“”(tǔ音“”〈音“头”〉;生孩子)声表示土像人一样,吐生万物。古人以为:土是五行之主,居中央,生万物。《释名·释地》:“~,吐也,吐生万物也。”

“地”与天相对,地承载万物;“土”与水相生,土吐生万物;“壤”与“息”相关:耕地为壤,壤休养生息。

能吐生万物之地。

2.人为尺度,万物同构;远取诸物,近取诸身。

(1)谐音

木(mǔ音“母”):树之总名,能生火,制器。(自然物)

《中华字通》:象形字。树木初生之形。借“母”(mǔ“模”的音转)声表示木生火,母为火之母。(按:上古钻木取火;母亦然:女子结婚生子为母)。在中国古代五行说中,东方属木,木生火。《说文·木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chè音“坼”),下象其根。”《左传·昭公十八年》“是谓融风”,杜预注:“~,火母,故曰火之始。”

树之总名:灌~|乔~。

母(mǔ音“模”):生己之女性。(人)

《中华字通》:象形字。(一)甲骨文、金文在女人的胸口加两点以示两乳。(二)楷书:从女变形为,属意义性变形:表示女人怀子,身体就会变形肥大,上下加两点表示母亲侧卧哺乳。民俗:女为金乳(只给自己看),妇为银乳(可示之丈夫),母为露乳(可示之众人)。借“模”(mó)声(同声近韵)表示生育之性如同印模,生下的儿女多酷似父母。《说文·女部》:“~,牧也,从女,象怀子形。一曰象乳子也。”《礼记·内则》“淳~”,郑玄注:“~,读曰模。模,像也。”

生已之女性。俗称娘、妈妈。

模(mú音“莫”):凹形范器。(人工物)

《中华字通》:形声字。模(mó)从木,莫(mò音“没”)声。声符标音兼会意:莫,日没草莽中。引申为定。以“莫——日象、有定”二重意象作参照,表示木制的圆形范器。引申为法式。《慧琳音义》卷七十一“~放”注:“谓规形曰~。”

木曰~、金曰镕、土曰型,竹曰範(笵)。

用于压制或浇灌的圆形范器。

(2)指事

本(běn音“逩”):树干、树根。

《中华字通》:象形兼指事(识)字。从木,下加“一”,指树干。借“奔”(bèn音“贲”;逩)声表示树根的生命力极强,不停地往土里奔。《说文·木部》“~,木下曰~。从木,一在其下。”《诗·大雅·緜》“予曰有奔奏”,陆德明释文:“~,亦作奔。”

1.本与“末”(mò音“莫”)相对。本,树根树干。喻身体,喻农桑,喻实质,喻仁义道德,喻君主,喻祖先,喻初始。末,树梢树枝。喻四肢,喻工商,喻形表,喻轻薄变诈,喻臣民,喻裔孙,喻尾终。2.求“本”就是认知事物的根源。树根不停地往土里奔,目的是求生存发展,根深才能叶茂。人也一样,大家成天忙碌奔波,为的是求生存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为人民群众营创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共生共荣;而不是生物界的自由竞争,大树底下不长草。

树根、树干。

末(mò音“木薄切”):树梢。与“本”相对。

《中华字通》:指事(识)字。从木,上加一长横指树梢(因树梢所占的空间大于树干,故加长横)。读音是“木薄”(mùbò)二字的切音。木,树;薄,轻小。表示树木轻小的一头为末。《说文·木部》:“~,木上曰~。从木,一在其上。”《左传·昭公十四年》“不为~减”,杜预注:“末,薄也。”《广韵·月韵》莫拨切,入末明。(按:循环切音,不妥)

树的上端。

未(wèi音“位”):六月果实生味,谓坤之位(中央属“土”)

《中华字通》:指事字。从木;加-,标识符号,表示树木六月果实生味(六月建未)。借“位”(wèi音“谓”)声表示“未”在阴阳五行中属土,为坤之位(傍证:“昧”〈音“迷”〉以“未”为符,表示日入土)。《说文·未部》:“~,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叶也。”《论衡·物势》:“~,亦土也。”《周礼·春官·大司乐》“函钟为宫”,郑玄注:“~,坤之位也。”

末(mò):木上加长横指树梢,音“木薄切”,言其轻小;本(běn):木下加短横表示树干(根),借“奔”(bèn)声表示根生命力强,极力往土里奔;未,木中加短横表示果实生味。

六月果实生味(未成熟)

(3)会意

林(lín音“临”):丛生木,相临近,竞长。

《中华字通》:同体会意字:双木为“林”。借“临”(lín音“鄰”〈邻〉)声表示树木丛生,相临迫(竞长)。《续释名·释律吕》“~,众也”,毕沅疏证:“古字~与临通。”

(一)木丛生为林,草丛生曰薄;竹木曰林,山足曰麓。(二)林间多直树,孤木无长材。树木在竞争中求生存发展,结果林生长出又长又直的好木材。人也一样,应当在竞争中求生存发展。(三)原为“”,右边“”字带钩,属“变形增义”,钩在汉字中表示相对或相对运动,去钩,林木竞长,相临近的动感就失去了。笔画一样,写钩容易写悬针竖难,为什么要去钩?

树木丛生相临近。

森(sēn音“深”;椮):树木众多,深密

《中华字通》:会意字。从三木。表示聚生之木。借“椮”(sēn音“生”)声(同声同韵)表示树木长大,参差不齐。《集韵·銜韵》:“椮,~椮,木长貌”。

树木聚生,长大而参差不齐。

原为“”,“”字右边带钩,表示树木竞长、去钩,动态过程消失了。

(4)形声

松(sōng音“颂”〈诵〉):常绿乔木,古为天子墓上树。

《中华字通》:合流字。(一)松:从木,颂(sòng音“诵”)省声。声符标音兼会意:颂是赞美德容。以之作参照,表示此木受人赞颂。松、柏均为常青树,都是植于墓地之木,天子墓上植松,象征天子的功德万古长青,美名传颂;诸侯墓上植柏,表征其品质坚贞。庾信《送灵法师葬》“尘尾更成~”,倪璠注:“~,柏,墓上树也。”

(二)鬆:从髟(biāo音“标”),表示头发长;松声。声符标音兼会意:以“松叶蓬散”作参照,表示头发松散。二字合流作“松”。

常绿乔木,种类很多,叶子针形,木材用途很广。头发松散。

柏(bǎi音“白”):常绿乔木。古为诸诸侯墓上树,表征其坚贞品质。

《中华字通》:形声字。从木,白(bǎi音“挀”)声。声符标音兼会意:白,空素。引申为贞洁、坚贞。以之作参照,表示诸侯陵寝所植之树,以表征其坚贞品行。庾信《送灵法师葬》“香炉欲是~”,倪璠注:“~,墓上树也。”《释名·释车》:“~,伯也,大也。”

bǎi木名。常绿乔木。有侧柏、圆柏、罗汉柏多种,木质坚硬,纹理致密,可供建筑及制造器物用。

欒(luán音“;栾”):落叶乔木,叶作青色染料,花入药,材制器,子榨油。古为大夫墓上树,表征其治乱有功。

《中华字通》:形声字。(一)从木,(luàn音“理切”〈乱〉)声。声符标音兼会意:,治乱。以之作参照,表示古时大夫墓上树,墓上植栾以表彰其生前治乱之功。《说文·木部》:“~,木,似栏。从木,声。礼:天子树松,诸侯柏,大夫~,士杨。”(二)年类推简化为“栾”:从木,亦(yì音“绎”)。取“亦——绎理文句(亦有治乱之意)”之意作参照,表示大夫墓上树,以表彰其治国有功。“乱”(luàn音“”声;亂)声表示大夫治乱有功。

栾树,落叶乔木,夏天开花,黄色。叶可作青色染料。花可入药,又可作黄色染料。木材可制器具,种子可榨油。

楊(yáng音“易”〈仰〉;杨):落叶乔木,枝条上扬。古为士墓上树,以表征士昂扬不屈的英雄气慨。

《中华字通》:形声字。从木,(yáng音“仰”;昜)声。声符标音兼会意:,高举。以之作参照,表示枝条高扬的白杨。亦指柳之上扬者。《说文·木部》:“~,木名。从木,昜声。”《诗·陈风·东门之杨》“东门之~”,朱熹集传:“~,柳之扬起者也。”

松,颂也,帝王墓上树,表征帝王功德万古长青;柏,白也,公、侯、伯、子、男墓上树,以表征其操守坚贞;杨,扬也,植于士之墓前,以表征士之伟岸高扬的气节;柳,留也,留客、送别之木也,植于池塘、路边,依依不舍也。

杨树,落叶乔木,有白杨、大叶杨、小叶杨等多种,有的木材可做器物。

槐(huái音“怀”):落叶乔木。古为守宫、守土树,植于庙前或村口,以候望游子怀念故土,落叶归根。

《中华字通》:形声字。从木,鬼(guǐ归)。民俗以为人死归故土,灵魂归祖庙。以之作参照,表示槐树为守宫树,一般植于庙前或村口,以候望游子魂归故里。借“怀”(huái)声表示怀来远人或怀念故土。《集韵·灰韵》:“~,木名,守宫也。”《淮南子·时则》“其树~”高诱注:“~,怀也,怀来远人也。”《古微书》卷六引《春秋无命苞》:“~之言怀也。”

槐树,落叶乔木,花黄白色。果实长荚形。木材可供建筑和制家具之用。花蕾可做黄色染料。

二、什么是“散点透视”

1.书画同源

所谓“散点透视”,指书画同源:画取多,书取少;画取象,书取形。汉字的笔画与构件是描摩客观世界与表达主观认识的文化符号。汉字通过不同笔画、构件与读音把不同时空的意象像绘画中“散点透视”一样,组合成一个个完整的、全新的文字,表示特定的意义;进而依据相似、相近、相对、相反、相类、相因的原理引申出众多的义项。

中西绘画布局、艺术风格和审美意识不同。中国山水画是以纵轴统观全局,人物、动物、植物描绘以勾画轮廓为主。艺术传统以象征写意为基本特征,以想象真实代替感觉真实,讲究风貌神韵,离形神似,擅长以抽象线条、节奏表现凝炼的感情,具有高度抽象性、概括性。审美情趣在强调对深厚隽永的意境加以直观领悟,注重美与善的统一。中国文字是由整体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会意文字,具有书画同源的特点。文字间的主谓关系,修饰关系间的性、数关系和时态,一般不作严格要求,强调以会意来把握,故识汉字讲究涵泳之道。

西方绘画则对每个细节力求形似,人物和动物绘画都要求以解剖学为基础,静物风景则讲究透视比例的立体感。艺术传统在刻意写实,以个体时空严格要求为特点的感观真实为目标,强调摹拟再现。审美情趣则注重对审美对象加以条分缕析,追求真与美的统一。西方文字是由个体字母组成的拼音文字,其句法对主谓关系、修饰关系成份之间的性、数、格和时态,则往往有较严格一致的要求。

汉字与拼音文字的文化基因不同。每种文字都有其特定的生成规律与认知、表达形式,可以相互借鉴,但不能相互取代。因此,不能用拼音文字理论去规范汉字,去指导学习汉字,更不能用汉语拼音取代汉字。西方文化看山就是山;中华文化看山不是山,再看才是山。文化的差异往往会造成一些误会。西方人说“好”就是好,直接了当;中国人说“好”不一定是好,有可能是“坏”。西方人不了解中华文化,不了解汉语言文字,误以为中国人尽说一些假不能用西方拼音文字理论去规范汉字。羡慕西方人的金发将自己的头发染成黄色,长出来的依然是黑头发。

话,都是骗子。尽管不少中国人为所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还是有人对中国人怀有拒斥心理,防范意识。西方的拼音文字是记录西方语言的符号,汉字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而是华夏民族的声意之迹,是记录汉语、承传中华文明的系统文化符号,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画,一种场景,一连串动态过程,内面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生存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历史文化、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和表达方法。涵泳汉字,可以感知宇宙、自然、社会、人生万象中的方方面面的信息,使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如:

《中华字通》:会意字。从女,未嫁称女;从子(男子美称),新郎。表示成二性(男女)之美事。读音hǎo以声自名:模拟激情做爱时所发出的急促吼声。音变为hào,表示喜爱。《字诂·好》:“~,从女,从子。盖和二性以成配偶,所谓好也。”字亦作“丑女(hào)。以“扭住女子”表示好色。

①hǎo以“新婚”作参照,表示对能引起自己愉悦感的人、事、景、物高度肯定。②hào喜爱。

中国的古圣先哲深知好与坏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因人、因事、因地、因时而异。于是造了个“好”字,让人们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感知什么是“好”。“好”字给人们提供了四个信息视点:一是“女”,未嫁称女;二是“子”,男子成人(名)之大号;三是“好”,男女新婚;四是读音háo(吼)与hào(爱好),新郎新娘干柴烈火,激情做爱累得吼;双方都喜爱对方。“好”字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优美动人的有声画:洞房花烛夜,花好月圆时。在这幅画中,人们可以感觉到洞房春暖、烛光含笑、士女的浓情蜜意,听到激情做爱的气息声响。从这幅画中可以抽象出“好”的基本定义:对能引起自己愉悦感的人、事、景、物高度肯定。汉字有“自定义”的功能,用不着你煞费苦心去曲解。我们不少文字专家将“好”解为“女人生孩子”为“好”。孤立地看,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更换了古圣先哲造字的场景:由“洞房”变成了“产房”。女人生孩子是“儿半生娘半死”,发出的不是激情愉悦的吼声,而是撕肝裂肺的痛苦呻吟声——“哎唷”。哪个女人“喜爱”这种痛苦?在这里,我要提醒外国朋友,中国人说“好”,不是说假话,多半出于对对方的尊重。听中国人说“好”,不要以为他肯定、认同你的意见,而要看他说“好”时的表情,以及他说“好”后怎么干。有一则笑话可以展示中国官场某些人的性格。一位官僚教训他的下属:“你总是喜欢给别人‘戴高帽子’,凡事都说好,能不能不说好?”他的下属顺势又给上司甩一顶“高帽子”:“好,好,长官教训得好!”

造字的场景相同,文字的构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如:要

《中华字通》:会意字。从(jū音“掬”),像双手抱,变形为“西”(xī音“夕”〈音“息”〉),夕阳西下,两只鸟儿归巢依卧;从女,妇女。以“夕阳西下鸟儿归巢依卧”作比喻,表示日暮就寝时丈夫搂着妻子的腰。以之表示需要。古音“夭”(yāo音“幺”),表示妻子屈腰仰就。后反依“约”(yào音“邀”)声表示男女的性欲时限不同,夫妻双方都有责任与义务满足对方的需求;夫妻性生活要立节义,提高性生活的质量。《说文·部》朱骏声通训定声:“~,假借又为夭。”《礼仪·既夕礼》“主人~节而踊(涌)”,郑玄注:“~节者,来象升,丈夫踊;去象降,妇女踊。”《集韵·笑韵》:“~,约也。”是腰的初文。后加形符繁化为“腰”,专门表示腰身。“要”字从中解放出来表示他义。《说文·部》:“~,身中也。象人要自之形。”

求为“裘”的初文,皮衣也。求音“酋”(qiú),豪门大户的专利品,有的人希望得到。但不是人人都想。未得而希望得到谓之求。要,欲想也,期需也。人与动物都需要爱。“要”是美妙动人的良辰美景。推而广之,凡事你需要别人,别人也需要你。当你生活在一种大家都需要你的环境中时,可能是你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故“求”是有个性的,你的追求不一定是大家的追求;要则是普遍性的,“要害”,如同争色一样,在敌为要,在我为害,双方都想得到。

腰的初文。

我们不可故步自封,对人家的好东西应当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为我所用。如我们借鉴了拼音文字的语法理论,确立了汉语的文法,为我们分析汉语的词性、句型提供了较科学的方法。我们也不能妄自菲薄,舍己之长就人之短。抛弃道统,用拼音文字理论指导学汉字是死路一条。汉语拼音是个好东西,在“识汉字难”的情况下,对扫除文盲、中外文化交流有很大的作用。凡事有利有弊,用汉语拼音识字,把孩子们的思想教没了。汉语拼音仅仅是标音符号,不可能升格成文字。理由很简单:一是汉字的读音表示意义,汉语拼音没有意义,汉语拼音只有依附汉字才显示某种意义。二是汉字的构形避免了汉语“同音混淆”的问题,用汉语拼音代替汉字无法克服汉语“同音混淆”的难题。对那些鼓噪用汉语拼音代替汉字的肤浅、荒唐言论赵元任先生就曾经写过一篇短文予以非难与嘲讽:

施氏食狮史

赵元任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恃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拾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值得注意得是:时下,在文化精英中流行一种所谓“时髦的言谈风格”,就是在交谈中时不时冒出几个英语单词。这股风很快传到校园,造成学生对母文、母语的尊重感日益消减。学生在写文章、记事中汉字、英文、汉语拼音、网络语言混用。如某中学生日记:

周末,读大学的GG(哥哥)回来,给偶(我)带来很多好东西,都是偶(我)非常稀饭(喜欢)的,就酱紫(就这样子)偶(我)就答应GG(哥哥),陪他去吃开封菜(KFC肯德基)……

昨晚,我的JJ(姐姐)带着她的青蛙(丑陋的)BF(男朋友)到我家吃饭。饭桌上,JJ(姐姐)的BF(男朋友)一个劲地对我妈妈PMP(拍马屁),说她年轻时一定是个PLMM(漂亮美媚),真是好BT(变态)啊,(气死我啦)……

真是令人啼笑皆非。这不是极端个别现象,而是当今校园一种时尚,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教师若不懂网络语言,一头雾水。对此,教师束手无策,只得学习网络语言,迁就学生。长此以往,中华民族的子孙有可能沦为“黄皮白心”的无根飘零人!

2.独体文从整体象形发展到笔画会意

子(zǐ音“滋”):初生幼儿,十月怀胎,滋养而生。

zǐ繁体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子《中华字通》:象形字。(一)甲骨文为小儿之形。

(二)楷书“子”(zǐ):乛,圆的省文,表示小圆头;一,横生的双手张开;,弯曲的下肢裹在襁褓里相对运动。借“滋”(zī音“兹”)声表示十月怀胎,滋养而生。《说文·子部》:“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象形。”

子,原为所生男女之通称。后世作男、男子的美称。亦称有德者、师、尊、君为“子”。又为轻小之称。

初生幼儿。

欠(qiàn音“遣”):疲倦欲睡张口打呵欠,排遣困倦。

qiàn繁体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欠《中华字通》:象形字。(一)甲骨文画“人伸颈张口出气”。(二)楷书作“欠”:从丿(piě音“撇”),旁引、延伸;从,圆的省写,这里表示张口;从人。字形会意为:人伸颈张口引气上出,即打呵欠。借“遣”(qiān音“牵”)声表示排遣解困。《说文·欠部》:“~,张口气悟也。象气从人上出之形。”

欠,困倦欲睡时张口出气,排困;凵(qiān),张口打嚏喷,亦表穿地为坎。

疲倦欲睡时张口呵欠:打呵~。

予(yú音“与”):上予下(性交)

《中华字通》:象形字。上下二“乛”(wān音“弯”),两个阴阳圆相交;从“亅”(jué音“橛”;钩识符号),表示相对运动;加丶(zhǔ音“知与切”;意为明示)指:男女性交。借“与”声表示上予下(射精)。《说文·予部》:“~,推予也。象相予之形。”《仪礼·士丧礼》“~左手兼执之”,郑玄注:“古文~为與。”

(一)甲骨文、金文、小篆均表示男女性交。借“与”声表示上与下。反倒为“”(幻;音“奂”),表示迷情空想。组字为“矛”(音“冒”),表示深刺兵器。为“妤”,表示汉代宫中安排皇帝性生活的女宫。为“抒”(音“舒”),表示手淫自慰,引而泄之。为“野”(音“冶”),表示男女不遵礼法,在青纱帐里苟合,借“冶”(音“液”)声表示欲火如炉不可自禁。(二)辨字:与(與),同类相给予;予,上给下;与,上下相及。

上予下。

矛(máo音“冒”):古代一种深刺兵器。

máo繁体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矛《中华字通》:古文象形。(一)甲骨文、金文画圆顶形矛形。(二)楷书作“矛”:从丿(piě音“撇”),旁引,旁出;从予(yú音“与”),男子性交(见“予”字解)。以之作隐喻,表示深刺兵器。借“冒”(mào音“冃”;覆冒)声表示矛柄上冒(斗)着矛头,如戴帽。《说文·矛部》:“~,酋矛也。建于兵车,长二丈。象形。”《释名·释兵》:“~,冒也。刃下冒矜(矛柄)也。”

枪,仓也,尖刃形如仓顶也;音椌,逆刺兵器也。矛,深刺兵器也。古矛头形如男根,后世称尖锐者为矛。

古代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金属枪头,古称“彤沙”。最早是短矛,四尺,用于投掷,后发展为长矛,一丈或二丈,建于兵车上。

牙(yá音“压”):口腔两侧的壮齿。

yá繁体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牙《中华字通》:(一)金文、篆文画上下槽牙相错之形。

(二)楷书以笔画、构件组合会意:“匚”(xì音“徯”),隐匿,这里表示牙隐在口腔两侧(当唇者为齿,后在车辅者为牙);“亅”(jué音“撅”),表示下巴向上运动:“丿”(pié音“撇”),旁出,这里表示某些动物的牙延伸于口腔两侧外。如象牙。借“压”(yā音“哑”〈啞〉;壓)声表示牙用于错压碎磨食物。

齿,止也,用于咬定食物也;齿音次,门齿显示长幼之次。牙,压也,牙错压食物。

口腔两侧的壮齿。

手(shǒu音“收”;一说音“须有切”):人上肢,特指腕以下部位。

shǒu繁体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手《中华字通》:象形字。(一)甲骨文为“手指张开形”。(二)楷书“手”(shōu):“丿”(piě),旁出、阴柔,这里表示手生在身体两侧,灵巧,可伸展自如;“二”,手两只;“亅”,手向内弯曲的写意,带钩表相对,这里表示两手相对。读音是“抒有”(shīyǒu)二字的切音:抒,展,抒之为手,卷为拳;有,取得。表示手最灵巧,抒展自如,为人事业之所须。《说文·手部》“~,拳也。象形”,段玉裁注:“今人舒之为~,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广韵·幽部》书九切,上有书。(按:书音“抒”)《释名·释形体》:“手,须也,事业之所须也。”

人上肢。特指腕以下部位。

寸(cùn古音“称”):距手掌十分动脉处为寸口,是中医把脉的地方。

cùn繁体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寸《中华字通》:象形兼指事字。(一)甲骨文为手形。篆文在手形内侧加一点。(二)楷书作“寸”:从“十”带钩;从、(zhú音“炷”)。指识:“十”表示人手有十指,带钩表示两手对称;加点指双掌内侧退十分之处为“寸口”,是中医把脉的地方。古声“称”,表示左右对称。后借“存”(cún)声表示寸口为阳分位,布指拿脉便知存亡。《素问·平人气象论》“尺热曰病温”,王冰注:“~者,阳分位也。”《大戴礼记·主言》:“布指知~。”

距手掌十分动脉处为寸口。

毛(máo音“貌”):鸟羽,泛指动物的皮上所生的羽状、纤状物。

máo繁体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毛《中华字通》:象形字。(一)古文是羽毛的象形。楷书作“毛”(māo)。以构件、笔画会意:从丿(piě),阴柔,这里表示毛柔软;从二,表示毛的两个类型:纤毛、羽毛;从乚,表示毛可弯曲翘起,带勾表示羽毛对称。借“貌”(mào音“皃”)声表示毛可显示动物的外貌。《说文·毛部》:“~,眉发之属及兽毛也。象形。”《释名·释形体》:“~,貌也,冒也。在表所以别形体,且自覆冒也。”

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

皮(pí音“擗”):剥取兽的披覆层,泛指动植物的表面层。

《中华字通》:象形字。(一)甲骨文“画一只手持皮铲刮去兽皮上肉”。许慎未见过甲骨文,在《说文·皮部》中解为:“~,剥取兽革者谓之~。从又,爲(为)省声。”(二)楷书作“皮”(pí):从乛,圆的省写(同“子”之乛);从丿(piě),旁引;从丨,下通;从又,手。是人手向两侧或向下剐兽皮的意象。借“擗”(pǐ音“闢”)声表示撕开、撕下脱离肉体。

人谓之肤,兽谓之皮。有毛为皮、为韦,去毛为革;初剥曰皮,熟治曰韦。

剥取兽的披覆层。

西(xī音“夕”):日落鸟栖。

xī繁体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西《中华字通》:(一)甲骨文画一支翎毛,篆文画鸟在巢上。(二)楷书作“西”:“—”表示天空;“”表圆形鸟巢;“

”表两只鸟儿依巢而卧。是“栖”的初文。借“夕”(xī音“息”)声表示夕阳西下,两只鸟儿归巢而卧。以“日落鸟栖”表示太阳下落的一方为西方。《说文·西部》:“~,鸟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周礼·秋官·司仪》“不朝不夕”,孙诒让正义:“夕,即西也。”

日落鸟栖。

3.合体字的意象组合

家(jiā音“豭”;宀豭):借老公入住生儿育女安居乐业。(辨:“豭”与“牡”)

《中华字通》:甲骨文“画屋内一头公猪”,以“配种的公猪”作隐喻参照,表示借男子入屋内交配成家。上古实行母系制,家庭以母亲为中心,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父亲是公共的。“老公”一词尚存古意。古文作“”:从宀,豭(jiā公猪)省声。声符标音兼会意:豭,从豕,叚(jiā)声。表示借来配种的公猪。以之作参照,表示借老公成家。《说文·宀部》:“~,居也。从宀,豭省声。”古文造意朴野,为文明社会难容,后省作“家”。进入父系社会后,女以男为家,男以女为室,形势发生了变化。

借男子入室生儿育女安居。

安(ān音“岸”):以“女子找到幸福的新家”表示意之所定(漂泊的心灵如行舟靠岸)。

《中华字通》:会意字。从女,女子;从宀(mián音“帽掩切”),屋面,这里表示家。以“女子找到合适的新家”表示意之所定。借“岸”(àn音“犴”)声表示漂泊的心如行船靠岸。《说文·宀部》:“~,静也。从女在宀下。”《水经注·滱水》“又东过~憙县南”,郦道元注:“中山记曰:县在唐水之曲,山高岸险,故曰~险;邑丰民安,改曰~憙。”

古人认为:宽容和平,相适共给为安;休止和好,意气归向为宁。华夏民族经受太多的战争灾难,珍爱和平,希望长治久安,故许多地方以“安”、“宁”命名。而恰恰这些地方往往是最不安宁的。历史的经验教训启示后人:图强而自安,和谐而自宁。

意之所定(安下心来)。

哭(kū音“苦”):人痛苦或悲伤时发出犬一样的哀号声。

《中华字通》:字形史无定解。拟解为:从吅(xuān音“喧”),众口同声喧哗、渲泄;从“大”,人,变形为“犬”。表示人悲伤时发出犬一样的哀号声为哭。借“苦”(kǔ音“枯”)声表示多因痛苦而啼哭。有声为~,无声为泣。《说文·哭部》“~,哀声也。从吅,从狱(yù音‘语’;字音与‘哭’字不符)省声”,朱骏声通训定声:“~,犬哀嗥声也。”

人痛苦或悲伤时发出犬一样的哀号声。

笑(xiào音“效”):喜乐时发出欢快声(笑有感染性,一人笑会引发多人随其笑)。

《中华字通》:史无定解。拟解为:从竹,取“竹喧”的意象作参照,表示笑是一种热闹欢快的声响;从夭,取“夭屈”的意象状人笑时俯仰低昂之态。借“哮”(xiào音“效”,兽上行下效号叫)声表示人笑有感染性,上行下效,一人笑引发大家笑。

古文作“咲”,从口,関(ɡuān)省。関是关合。以“人喜得合不上嘴”表示笑。“笑”:李阳冰解为“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字林》解为“竹为乐器,君子乐然而后笑”;《希麟音义》解为“犬戴其竹,君子乐然后笑也”。解说多样,各不相同。

喜乐发声。

哀(āi音“爱”):以“人以衣袖掩面痛哭”,表示因失去父母而悲伤(爱之深而思之切)。

《中华字通》:会意字。从口、衣。以“人以衣袖掩口(面)痛哭”表示因失去母亲而悲伤。借“爱”(ài音“挨”)声表示爱之深而思之切。《释名·释言语》“~,爱也,爱乃思念之也。”

古礼:父母丧称“哀子”。析言之,亡父称孤子,亡母称哀子(母爱最深)。

旧时居父母丧之称:~子~孙。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十四讲汉字的认识规律一天人合一,散点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