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病逝5年后,母亲坚持翻建农村的土房子,为了赚钱什么活都干。房子起好,母亲泪流满面,大家才知道这是5年前她与父亲最后的约定。
01
母亲30岁那年,父亲病逝,留下我们母子3人。从那以后,开朗的母亲就变得沉默寡言,我们的生活变得很拮据。35岁那年,母亲提出要把老房子翻建,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她什么活都干,村里人都认为她在犯傻。直到房子起好,我们才知道这是5年前她与父亲最后的约定。
母亲与父亲从小就认识,是隔壁村的,可谓是青梅竹马。那时的农村人,生活很艰苦也很简单,每天完成生产队的工作任务就好,田间野地、山林溪边到处都是年轻人嬉戏玩闹、挥洒青春的地方。
他们质朴的感情就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沉淀,很快他们到了结婚的年龄,顺理成章成了夫妻。
为了结婚,父亲还特地翻新了家里的土胚房子,当成新房。后来我们兄妹二人陆续出生在这个老房子里面。
家里生活虽然过得艰苦,但是父亲与母亲的感情很好,夫唱妇随,过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日子。
02
转眼过了10年,父亲却不幸罹患肺癌,即使掏空了家底,依然无法挽留他。
迷离之际,父亲把母亲叫到身边,在她耳边轻声说了几句后,便撒手人寰。
父亲离世后,母亲悲痛欲绝,也开始变得沉默寡言,我们经常看到她半夜起来,坐在大厅里看着父亲的遗像默默落泪。
可是日子还是要过,为了抚养我们,母亲拼命干活,就为多赚点工分,多赚点口粮,养活我们。
时光流逝,5年过去了。35岁那年母亲突然提出要翻建老房子,要把土胚房子换成红砖房子。
这个消息一下子在村里传开了,大家都知道翻建房子要花不少钱,都在议论:我们一家孤儿寡母的,哪来哪么多钱呢?老房子修修补补不是还能用吗?何必搞得自己那么辛苦?
村里的亲戚也来劝母亲,不要太辛苦,不要犯傻。可是母亲铁了心,一定要翻建,钱不够她去赚。
03
房子翻建开工了,虽然5年来母亲也积攒了一些积蓄,但是还有一定缺口。
为了这个目标,母亲把所有可用的时间都拿来干活,早上忙完农活,下午就是集市卖东西,晚上还要去工地做苦力。
整整一年过去了,母亲瘦了十几斤,房子翻建终于完成。
母亲轻轻地抚摸着红砖墙壁,慢慢地看着焕然一新的房子,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这时我们才知道,这是父亲离世前与母亲的最后约定:一定要起一间牢固的房子,让一家人安稳地生活下去。
04
30多年过去了,母亲已经来到城市与我们一起生活,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电梯房。
而老家的房子,每年都会回去住上一段时间,那里有母亲和我们难忘的回忆。
长大后我有问过母亲,为什么会对翻建房子如此执着,文化不高的母亲,只说了一句“房子在,家就在”。
后来在蔡崇达极具理性的感性文字里,我不经意地看到了母亲曾经相似的身影,终于真正理解了父亲与母亲的约定,和母亲的坚持。
8年前蔡崇达所作的《皮囊》里面有一篇故事叫《母亲的房子》,讲述了一个与我母亲经历类似,关于房子的故事。
故事里面的母亲想要建一座房子,是一座四楼的房子,这得花不少钱,家里的经济情况又不好,家里人很理解。
可是母亲依然坚持,就因为“这附近没有人建到四楼,如果我们做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
为了房子,母亲做苦工、捡菜叶、吃简陋的食物,还拒绝所有人的同情,哪怕明知这座房子不久后会被拆毁,她都坚持一定要建起来,只是为了“这一辈子,让家里人都有家可归”。
05
8年前我顺着《皮囊》所描绘的人生轨迹,人物的坚持与隐忍一点点清晰,也一点点地在我心中激起涟漪。在这种隐忍与坚持里,我不仅能够了解到蔡崇达对理想的追求、对信念的坚守,也能感觉他对病魔的无可奈何、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引起了我强烈共鸣。
8年后,历经岁月磨砺的蔡崇达再次回归,带来了全新力作--《皮囊》姊妹篇《命运》。
《命运》延续了蔡崇达在《皮囊》中的深刻,却更加透彻。如果说《皮囊》写出了人生的唏嘘与无奈,那么《命运》写出了对生死的感悟与人生的希望,这是直面人生本质命题,直抵人心的惊喜之作。
《皮囊》《命运》中的主角阿太,在99岁时终于离开了我们,但是她留下了一个个故事,还有故事中那些简单又隽永的人生哲学,深深感动着所有人:
“只要我们还活着,命运就得继续,命运最终是赢不了我们的。它会让你难受,让你绝望,它会调皮捣蛋,甚至冷酷无情,但你只要知道,只要你不停,它就得继续,它就奈何不了你。所以你难受的时候,只要看着,你就看着,它还能折腾什么东西,久了,你就知道,它终究像个孩子,或者,就是个孩子,是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的命运终究会由我们自己生下。我们终究是自己命运的母亲。”
以《命运》一书致敬所有平凡、鲜活的生命!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我们是自己命运的母亲!
#好物推荐#
命运皮囊(多规格)纪念版蔡崇达韩寒推荐刘德华序散文集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都参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官方店旗舰店¥29.9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