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贝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如何理解儿童心肝常有余,肺脾肾常不足
TUhjnbcbe - 2024/8/22 23:25:00

让我们看看普及,看看中医是如何总结儿童的生理特征的。用一个非常简单的句子“小儿心肝常有余,肺脾肾常不足”。

一、首先,如何理解这一点?

1、从阴阳的角度来看,心脏是阳中之阳,肝是阴的阳,而肺、脾、肾对应于阳中之、阴中之至阴和阴。

当中阳时,心脏和肝脏代表阴阳的部分;相应地,肺、脾和肾代表阴阳中阴的部分。

一个人的生命相当于一天日出日落,阴阳盛衰的变化和发展是邵阳太阳、少阴和太阴四个阶段。孩子出生时正处于蓬蓬阶段,所以杨很活跃。

因此阴中的阳中之阳和阳都偏于过剩,而阳中阴、阴中的阴和至阴都偏于不足。

2、从五行看,心是火,火是火;肝是木,木是曲直。润肾,肺金自皮,脾土稼穑。

从五行的性质可以看出,肝木代表生长之气,心火代表能量的充盈和分配,既向上,又向外。肺金来自皮革,代表冷冰冰金属武器,是肃冷萧杀死下来的气体。肾水润也凉润收敛安静。脾土是承能、中枢、储备能的状态。所以,大多数儿童的状态对应于一种活跃的能量状态。

因此儿童“心肝常有余,肺脾肾常不足”的特征,简单地说就是儿童处于旺盛的生命力和活跃的精力状态。

二、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生理特征?

这可以结合五脏的功能特点来理解。

1、我们说,肾是父亲和母亲融合后的孩子的先天基础和生命来源,在精华开始时,小孩子出生后,肾精的能量并没有真正稳定和成熟,所以有很多表现有尿床、小脑不完整、骨髓柔软、牙齿不长、头发稀疏。

肺是主要的呼吸器官,与外界交换“清气”。宝宝刚出生,张开头的肺气的第一声啼哭,由此与外界建立了“清气”的直接交流。

脾是产后的基础,与外界交流。脐带切断后,孩子哭闹着要食物,把牛奶吸进肚子里,吸收营养,残渣变成粪便和尿液,此时,脾土已与外界建立了联系交换“味”。

可见肺、脾正在学习与外界“气”和“味”脏腑交换,或处于不全状态。

因此一般情况下,肺、脾、肾处于偏虚状态。

2、心是帝王的官,是主血,也是神的所在。肝是将军的官,主要储存血液,调节气血。孩子的精神不稳不浮,情绪不成熟不可控,气却不稳不安。

因此从功能特点看,儿童的心、肝处于过度亢奋状态。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理解儿童心肝常有余,肺脾肾常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