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居乐业在任何时候都是百姓的最高诉求,也是国家的首要任务。老子在《道德经》八十章描绘了这样一个理想国度: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句话大概是说:国家治理到最好的时候,人民满足于自己香甜的食物、美丽的服装、安适的居所,享受着快乐的民风。“安其居”是个很重要的因素。齐桓公也曾问管子说:民居定矣,事已成矣,吾欲从事于天下诸侯,其可乎?虽然这个问题最终被管子以“未可。民心未吾安”否定,但也足见民居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左传》记录了一则《楚子围宋》的故事,里边提到晋文公一回国就教育训练人民,约莫两年,准备征伐时被狐偃及时阻止,他的理由是:民未知义,未安其居。这再次印证了“安居”的重要性。翻看文献不难发现,“民安其居”历来被上层建筑所重视。然而如何才能做到“民安其居”各处的做法也不尽相同,当然,各处的民居形式也千奇百怪。在我的家乡长武民居形式则被窑洞胡同所代替。
单说窑洞您可能一下子就能想到陕北,单说胡同您或许直接就想到了北京,这两种民居形式早已深深的刻在您的脑海里,因此一种像陕北崖边一排修建的窑洞能够像北京胡同那样相对而居真个是天方夜谭,然而就是这样一种奇观却是生我养我的乐土。故乡人利用鹑觚塬塬畔千纵万壑的地形特征,将其从纵深方向直削而下,两边分别挖出高三四米、深七八米的窑洞,再把中间的路夯实填平从而形成供人车行走的公路,这样一来窑洞胡同便出现了。
2
要说窑洞胡同还是得从窑洞说起。这是一种可以追溯到至少年以前的建筑形式,《诗经·大雅·緜》里记叙了周王族十三世祖古公亶父自豳迁岐,定居渭河平原的故事。诗中有言: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其中“陶复陶穴”说的就是掏挖窑洞。
长武窑洞与别处不同,其依斜沟而建的胡同形式较为特别。清宣统年间的《长武县志》记载:陶居穴处,肘见踵决,地瘠民贫,莫此为甚。清人李大成有诗道:高崖双壁立,古道一坑深。又有诗曰:兹行期半月,南北更东西,所历窑居多,栋宇村亦稀。夹沟联为堡,凿穴依层崖。叠叠分户牖,纷如蜂窝排。上下缘鸟道,崎岖苦扳跻。《长武县志》还说:长武古豳地,民多窑居,绝少屋字,凡望原上有树,下即斜沟,居民凿穴而处,联为村堡。以上文献是对长武窑洞胡同最精准的描述,同样在临县庆阳《庆阳县志》记载:好稼穑务本业,有先王遗风,陶复陶穴以为居,于貉为裘以御。同为豳州核心地段,我想这样的描述与长武的具体情况也相差无几吧。
窑洞虽为穴式建筑,但根据其建造特点还可以分为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窑洞。靠崖式窑洞就是大家最熟悉的陕北那种山崖边修筑的窑洞;下沉式窑洞则就是俗话说的地窑,即就是在平地上深挖一个大坑,然后再挖出窑洞;独立式窑洞个人认为是一种窑洞情节,它是建造者在平地上用砖箍起来的一个窑洞形状的建筑物。但作为家乡的窑洞胡同里的窑洞建造则介乎靠崖式窑洞和下沉式窑洞之间。
建造一个窑洞胡同绝对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工程,这个工程不是几个箍窑师傅可以解决的,所花费财力也不是一家人一代人所能及的。在生产工具落后的时代,要挖掘一条胡同也绝非易
事。因此,一般一条窑洞胡同的形成都是一个或几个先祖先找到合适的峪口挖掘几条窑洞住下,随着后世的繁衍,住宿地的紧张不断的有新窑洞被挖成形。随着儿孙的越来越多,以及一些外来人口的迁入,纵深处的窑洞越挖越多,越挖距离塬面的距离也越来越短。这时,为了保证窑洞质量需要像下沉式窑洞一样向下挖掘到一定程度才能挖掘窑洞。随着峪口两边的窑洞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一条窑洞胡同。
3
一直以来我都很纳闷为什么故乡人如此钟爱窑洞胡同,直到有一天我无意中翻看《礼记》读到《王制》篇章看到这么一个观点: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咸安其居,乐事劝功,尊君亲上,然后兴学。很早我就标注过,这是儒家对一个君王君临天下时最真诚的忠告。再次读到这里我特别咀嚼了一会儿前半段,这里直接点名了土地、城邑、居民三者之间的关系,而这里的城邑大则是个城市,小则是个村庄,即就是民众的居所。换言之,无论是国家、城市,还是村庄都必须处理好土地、民居和居民三者之间的关系。都必须处理好土地、民居和居民三者之间的关系?突然间我恍然大悟,这也是祖辈们对先人遗训的一种尊崇。
《礼记·王制》不仅仅是写给君王的,也是写给平民百姓的。先祖们正是考虑到处理好居住、人口、土地三者的关系,才破天荒的发明了这种居住方式。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利用峪口创造居住之地,并最大限度的节省了耕种土地的使用面积,使得有限的土地上居住了更多的人而且很好的解决了人口的温饱问题。
我们可以假设这样一个场景。先祖突然发现一块平坦的地方想举家搬迁,但“好稼穑务本业”的先祖不忍心将这么平坦的地方用来居住,他开始犹豫了,但犹豫并没有阻止他想定居此地的欲望。于是,他开始四处奔走,忽然发现崖边可以掘洞而居,这样就不用担心平坦的土地被居住所侵占。当想到这样一个破天荒的主意时他会心的笑了,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挖好窑洞,举家而来。到这里还没有完,随着时间的推移,先祖也开始“子子孙孙无穷尽”的生活,他要想更好的注意再不伤及的家人的同时,还要最大限度的保留土地。于是,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依靠峪口两边挖掘窑洞,挖掘出来的土一部分用来填平沟壑平整公路,这样相视而立的窑洞可以交通,中间相隔的沟壑也变成了平坦的公路,最终形成了我所见到的窑洞胡同。每每想到这里我都被先祖的智慧所折服。
4
修筑窑洞在家乡有行话叫“打窑”或者“箍窑”,一般修筑靠崖式或者下沉式的窑洞称之为“打窑”,而修筑独立式或修补窑洞则称之为“箍窑”。我很是佩服箍窑的师傅,他们能够根据地势打出一孔很好的窑洞,而且在窑洞出现问题的时候他们还能妙手回春,让出现裂缝的窑洞恢复如初。因此,箍窑师傅很受欢迎。
别以为修筑窑洞就是找个崖面随便挖一个大洞就可以了。如果真这么简单,箍窑的师傅早就饿死了,还怎么能获得大家的欢迎?修筑窑洞的第一步是挖地基,这个地基与别的地基稍有区别。窑洞更重要的是确定其修筑类型,然后根据类型进行地基形式,独立式窑洞跟其他建筑一般需要挖地基,而靠崖式窑洞则需要将崖面收拾平整,即我们当地人所说的“刮崖面子”,师傅的手艺决定了窑面的美观。下沉式窑洞则需要先挖出一个大坑再刮崖面子。一切就绪开
始挖窑洞,这时不能操之过急。要知道黄土里所含水分并不少,如果太急土中水分太大,还没建成窑洞就会坍塌,一切努力都前功尽弃。打好窑洞之后,便开始剔窑。从窑顶开始剔除弓形,并把窑帮子弄平整,刮光。等窑洞晾干之后,接着用黄土和铡碎的麦草和泥,用来泥窑。切记泥窑一定要用干土,因为这种土和成泥可塑性比较强,表面光滑平顺。最后一步则是扎山墙、按门窗、盘炕、立烟囱。就此一孔新的窑洞就完成了。
5
既然是胡同那一定不是简单的窑洞对面而居了。每家人根据经济条件不同、人居情况不同一般都会修筑多孔窑洞。窑洞修筑完成以后,以两孔边窑为基准点修筑院墙,从而形成一个基本院落。通常人家还会在院子里打口井解决用水难的问题,不过也有贫苦人家需要下沟挑水喝。
院墙修筑完毕,门楼作为一家人的面子就需要花费一番心思了。一般富贵门楼讲究一砖到底,即打好地基纯用青砖修建。再奢侈一点则会在门楼上刻画砖雕。早年间多贫苦大多门楼还是以土打的基子为主,头部加上些许青砖,或前砖后土。门楼依然参照关中普遍形态需要朝某个方位偏一偏才行,绝不会正东正西。
门楼中最为精妙的还属门。故乡的门与别处的门不同,虽都为木门,但门门有门楣斗格。院落停当之后,主人请来书法高手在大门上方设置的方格里写上预先选取好的具有良好寓意的字,内容往往短小精悍、意境深远。如果说窑洞是故乡“民安其居”的最佳表现的话,那么门楣一定是“民知其义”的最佳表达。故乡人根据门的大小会用大号毛笔在门楣上写上三到四个字,这些字内容一般是“谦受益”等等,解放后又增加了“东方红”、“爱科学”诸如此类。瞧瞧,这就是故乡人最淳朴最朴素的生活观、价值观。
走进窑洞胡同欣赏着各不相同的门楣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享受。我敬佩祖辈在艰辛的劳动之余还不忘为平庸的生活增添几分精神文化追求。
作为相对而居的窑洞与四合院不同,窑洞胡同全部都是南北走向,这样便于每一孔窑洞都能有充分的阳光,不会因受潮而出现毛病。
6
“土打的窑洞丈二宽,夏天凉来冬天暖。”这是对窑洞住宿最精准的描述。我以为先祖们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从多年前住进去之后就一直不愿搬迁。年新农村建设国家拨款补贴让我们村的窑洞胡同住户全部上塬住到平坦之地,当时一些年龄稍长者很不乐意,甚至有人说不死到窑里心不甘。我当时很不能理解这种想法,直到后来才慢慢发掘原来我也很怀念那条胡同,以及胡同里的窑洞。那种自然的冬暖夏凉真是空调和暖气无法取代的,那种与自然融合的舒适更是钢筋水泥铸就的“牢笼”无法比拟的。
前段时间,跟几个小学同学聚会还说起我们家住的那条胡同。
问:你七队的窑洞还在不?
答:早推光了,现在都变成地了。
回:唉,可惜了。还是很想念你们那条胡同,以前上学那会天天要路过,多好的一个胡同说没就没了。
这还仅是一份“过路”情怀,像父母一辈对于那条胡同的思念则更甚,母亲常说她能梦见我们家的窑洞和门口的那棵杨树。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也越来越怀恋儿时的窑洞,甚至有重新找个崖面去打孔窑洞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