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佩A面
龙佩B面
藏品规格:龙佩长7cm,宽3.3cm,厚0.5cm
藏品描述:龙身体扭转呈“弓”形,龙回首,尾内卷,长角后翘,方吻开口,双面工,通体琢饰减地突起的谷纹。
龙佩由和田白玉琢治而成,通体包浆十分厚重,内外统一,呈现玻璃光包浆,亮而不贼,不刺眼。在龙佩A面有少量的土蚀土咬坑,沁入了土黄色沁,且土咬坑已出现结晶体;在龙佩的B面,尾部布有少量淡淡的灰皮。龙佩的玉质内部,已产生较轻微的“饭糁”现象,从A面的观察图可以清晰地观察到。
龙佩包浆反光图
从此图可以更好地看到龙佩包浆在光下的反光状态,十分的老熟,包浆虽厚,但光气不生不贼,受坑口影响且产生半透明的质感。
土蚀土咬特征
从此放大图可以看到,两个谷纹的土蚀土咬情况较为严重,也可能是在坑口内有铁制重物压迫的原因,此处突出的谷纹不但产生了“地陷”,而且已沁入了褐色沁,沁门也出现了结晶现象。还有值得注意的是:土蚀土咬已把谷纹的轮廓阴线已经“咬“掉,由土蚀土咬、包浆及阴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断定是加工在先,后天受坑口环境影响在后,符合先加工后入土的顺序。
云母现象
孔部特征
此孔是先打上喇叭孔定位(不钻透),然后又在喇叭孔内再打直孔的方法加工而成,从图中可以清晰看到喇叭孔至直孔内的包浆及直孔旋痕。
玻璃光包浆
这是60倍放大镜下的玻璃光包浆观察图,可以观察到包浆十分厚重,与阴线浑然一体。形成玻璃光包浆的条件是非常苛刻的,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玉质要好,玉质的内部结构要致密;二是坑口环境要好,墓室内部干燥;三是刨光工艺必须要好,三者缺一不可。
说到刨光就是得不再提一下解玉砂,这是形成玻璃光包浆很关键的因素。东周时期,百家争鸣,诸侯争霸,社会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特别是“三家分晋”之后,成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由奴隶制社会进入封建制社会。到战国时期由于治玉工具及工艺的提升,治玉业得到了质的飞跃,到汉代达到巅峰,行内我们通常称之为的“战汉”,在这一时期解玉砂的淘洗更精细,砂粒更细小,所以对玉器表面刨光时会更光洁,这也是玻璃光包浆玉器大多出现在战汉时期的原因,而战国以前的玻璃光包浆玉器非常少。
眼部特征
谷纹特征1
谷纹特征2
阴线特征1
阴线特征2
从以上五张60倍阴线放大图中可以清晰观察到,所有的长阴线都是以短砣痕相连接而成,阴线转弯处可以看到接砣歧出痕,短砣痕的宽窄、深浅不一,落砣、起砣、冲砣的痕迹明显,重要的是包浆在阴线内外完全一致,符合古代正反转、慢速砣具的加工玉器的工痕特征。
从龙的形制和龙身琢饰的谷纹分析,此龙佩应为战国晚期的龙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