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水系发达,因此桥多,以桥为名的地名举不胜举,比如镇乡级地名就有高桥、洞桥、庄桥、方桥、柴桥、新桥、宋诏桥,村级地名就更是数不过来了。
宁波有一个以桥为名的村庄,名叫坝桥村,隶属奉化区江口街道。
村里有一座古石拱桥,名叫灞桥,村庄原本因桥而名灞桥村,这名字相当霸气!
可惜在推行简化字的年代,全国各地很多笔画较多的地名,都改写了简单的同音字,灞桥村,简化成了坝桥村。
宁波原来有个村庄名叫栖霞村,简写成了现在的“溪下”村。
同音简写之改,意义天上地下,可怜没文化!
坝桥村里的灞桥,桥额上的名字仍然是古人所刻:灞桥。
多么希望那些被错改的地名,能够恢复原名,尊重历史与文化。
灞桥,始建于乾隆时期,重修于嘉庆元年,原为平桥。
清咸丰四年,即公元年,村人周义纲募捐重修,建成了现存之桥,距今年。
灞桥高大雄伟,长30米,宽4.4米,拱矢高9米,跨水12米,两边各有34级台阶,是奉化区内最大的单孔石拱桥。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取名灞桥呢?
灞,专用于水名和地名,灞水,灞城,都在古时的长安,即现在的陕西西安。
灞水,源出秦岭北麓,流经西安市东,过灞桥,北流入渭河,再入黄河。
灞水之上有灞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年年伤别,灞桥风雪”,文人墨客吟咏不绝,只是古桥变新桥。
灞水、灞城、灞桥,都在西安,那么,两千公里外的奉化江口街道的这个村庄,建造的桥为啥也取名灞桥呢?村庄为啥也叫灞桥村呢?
坝桥村人多姓周,而周姓则起源于陕西的渭河平原。
颖之推测,奉化坝桥村的周氏人家,应是从陕西灞桥一带迁徙而来,以怀念故土之名,所建之桥取名为灞桥,村庄取名为灞桥村。
宁波市内,这种以故地之名为新居住地取名的方式,还有鄞州区东吴镇,奉化区溪口镇石门村和葛竹村。
公元年,东吴被西晋司马炎灭亡,三国归晋。
东吴旧臣各有去向,孙权有个义子名叫俞韶,不愿事于晋,辗转逃亡,隐居于太白山下,不忘故国,取名为:东吴。
奉化区溪口镇石门村的毛氏人家,来源于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石门镇石门村。
奉化石门村的始迁祖毛旭,以祖籍地石门之名,给新的定居地也取名为:石门村。
奉化区溪口镇葛竹村,蒋母故里,始祖王爽从奉化万竹迁来,以“万(萬)”的形似字“葛”字代替,取名为葛竹。
灞桥上的桥联,颇含深意。
诗迹虽堙,犹忆骑驴逸客;
虹影已驾,不须鞭石神人。
继承旧迹济波中,讵骏波卧;
结构新成浮月半,宜邀月娣。
桥北侧有四柱四角方亭一座,名叫乐舞亭,既是桥亭,曾经也是渡亭,不知曾有多少行人在此歇脚休息。
亭联同样深含意蕴。
弦歌台上歌声缭绕,乐舞亭中舞态翩跹。
蚕眉锁今古,慨叹先人;清白服奸雄,精诚不二。
桥、亭,都那么有文化,奈何地名却要把文化抛弃。
奉化区江口街道坝桥村,希望重新改回灞桥村!
海曙区横街镇溪下村,希望重新改回栖霞村!
灞桥下的柏树港,过桥之后汇入东江。
东江,发源于奉化区和宁海县交界的薄刀岭冈一带,上游的葛岙水库,年7月5日下闸蓄水,成为了宁波新的风景线。
东江下游汇入县江,与剡江相汇为奉化江,奔流向海。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