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贝母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您最关心的关于中药的10个问题
TUhjnbcbe - 2021/5/16 21:44:00

大家一起来了解吧!

Q1每个人都适合服用中药吗?

服用中药有没有什么禁忌?

答:如果身体没有什么特殊状况,从老人到小孩都适合服用中药。但妇女在怀孕期间,应该请示医师再服用中药,怀孕妇女不宜服用牛膝、红花,因为牛膝、红花能使子宫收缩,故而容易造成流产。

如果病人患高血压、肾炎、肝炎、扁桃体发炎,或是感冒、发烧、肠胃消化功能不良,更不适合吃一般的补品。若有慢性病或是正在服用西药,要考虑中药与西药相互作用是否可能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建议请教专业医师,切莫乱服药。

Q2中成药与传统中药煎煮汤剂有何不同?

药效如何?

答:中成药乃药厂依古籍方剂中所记载的组成药材,或将单一味药经过煎煮、萃取、浓缩、干燥等现代化的科学制药技术制作而成。优点为携带、服用方便,免去传统煎煮之麻烦,但是有部分中药因高温等制作过程对其有效成分有所破坏,因而药效不如传统煎煮汤剂明显而有效。部分中成药制剂中掺有西药,选时应该多加注意其成分标示。

Q3如何保存中药?

答:中药的保存,主要在于防虫蛀、潮湿,应选空气流通、清爽干燥的房间保存或堆放,并做好防虫、防潮的工作。大部分的中药虽经过暴晒,却仍容易受潮或被虫蛀,必须保存在石灰缸或烘干后放于广口瓶中蜡封,而一些芳香辛散的药物,如肉桂、冰片、麝香等,则应密闭于瓷瓶中,以免气味走散,降低药效。

另有一些中药不宜暴晒、干燥,而宜酌情适当保存,如茯苓不宜暴晒,又不宜受潮,应保存于阴暗且干燥的地方;骨碎补喜阴湿不喜干燥,故既不可暴晒,更不可封存于石灰缸内。

一般而言,中药的保存会关系到药材的损耗,更重要的是还会影响药物的性能和疗效,故对中草药的保存应更加重视。

Q4如何判断自己是属于哪种体质?

答:如果是寒性体质,通常会容易怕冷、手脚冰冷、舌头白、尿量多且颜色淡、夏天进空调房有寒冷感、不易口渴、喜欢热饮等。

如果是热性体质,就会有火气及发热的现象,容易口渴、尿量少且*、易便秘、脸红赤、容易紧张、兴奋、亢进等。

如果是实证体质,通常会体力充沛、较少流汗、容易口渴、有痰、容易便秘等。

如果是虚证体质,一般最明显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见前述第20、21页),症状通常为正气虚弱、言语行动无力、营养不良、下痢、苍白等。如果是燥型体质,在秋天环境变得干燥时,吃油炸食物会产生下列症状:口渴、便秘、月经少、干咳无痰、身体水分明显不足等。

如果是湿型体质,到了梅雨季节,容易有湿气进入人体内。湿在体内容易和热相结合,所以一般湿型体质也会有热型体质的症状,这类人通常会血压高、浮肿、腹鸣、呕气、下痢等。

Q5不同的体质适合服用什么中药?

答:人的体质可以依寒或热、实或虚、燥或湿,区分出不同的类型。每个人都要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中药,才能改善身体功能,维持身体平衡。

如果是寒性体质,应该服用温性中药,它可以改善寒性体质的衰弱、畏寒怕冷、手脚冰冷、疲乏无力等症状。

如果是热性体质,应该服用凉性中药。中医有五志之火,分别为心火、肝火、肾火、肺火、胃火。一般热性体质者,中医称为内火大。

如果是虚型体质,可用补性中药来补强人体的抵抗力。血虚最常用四物汤补血;气虚最常用四君子汤补气;阴虚最常用的方剂为六味地*丸、沙参麦冬汤;阳虚最常用的方剂为八味地*丸。

如果是实性体质,可用凉性中药或泻性中药,凉性中药具镇静和清凉消血作用,可改善亢进、兴奋、炎症、充血症状,而泻性中药可帮助人体将病*排出,改善便秘、充血、发炎等症状。

如果是燥性体质,可用润性中药来补血、滋阴,它可保留体内水分、改善口渴及干燥现象。

如果是湿性体质,可用燥性或利性中药帮助化湿、排水或祛湿,以改善浮肿现象。

Q6中药种类繁多,该如何对症下药选择药膳材料?

答:选择药膳素材时,要先认识药材的药性、功效、有无*性及使用上的注意事项。

①汗法:也就是解表法,主要适用于外邪(即外界的致病因子),如感冒。这种病需要解表药(表寒型用药),如紫苏叶可发汗解热、利尿,生姜可发汗、健胃。另有一种表热型用药,如薄荷可消炎、镇痛,菊花能疏散风热、明目。

②下法:指可以帮助排便,排除肠内积滞的食物。这种泻下药有时应慎用,如蜂蜜有润滑作用,芦荟有强烈的泻下作用,所以孕妇及女子月经期间不适用。

③温法:指祛寒的方法,适用于脾胃虚寒证,即饮食不振、腹痛吐泻、四肢冰冷。可用丁香来健胃整肠、抗菌,或胡椒来温胃散寒、健胃,八角茴香则可治寒疝、胸腹冷痛。

④消食法:消除食滞的方法,适用于饮食太过,以致脾胃失运、消化不良所引起的胃酸、胀气等症,如山楂可以治饮食积滞、祛淤行滞。

⑤补法:增强、改善体质,适用于虚证,如人参、*参可补中益气,熟地*、何首乌可滋阴、补血,当归可补血、行血,沙参、麦冬可以养阴清肺,鹿茸可以温肾补阳,杜仲可以补肝肾、强筋骨。

⑥理气法:根据中医概念,气与血停滞不通时,便会引起疼痛,“气滞”则生理功能产生障碍,而用玫瑰花能治肝气郁结引起的疼痛,陈皮则能理气健脾。

⑦祛湿法:湿邪进入人体,中医认为是疾病的一种,分为外湿及内湿。外湿多因久居潮湿之地,以致体表受邪,内湿则多因饮酒或过食生冷,而导致腹痛、拉肚子、水肿等症状。外湿可用祛风湿药,如五加皮能祛风湿、强筋骨。内湿则可用利尿逐水药,如茯苓能利尿、健脾胃,薏仁能利水、清热等。

⑧清热法:清热法消除热证,有凉血、清脏腑热、清虚热等功效,如玄参能泻火解*,金银花能治感冒初起、清热解*,牡丹皮能清热凉血,治血热引起的吐血、流鼻血等。

Q7何谓中药的配伍?

答中药的配伍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进行配合使用,通过配伍方法,使中药之间相互作用、提高药效,或减少、消除*副作用,以保证用药安全及提高疗效。中药配伍有以下几种方式。

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合,并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与芒硝配合,可以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

相使:即药物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可将之配合应用,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提高主药疗效。如补气利水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相畏:某一种药物的*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说法。

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或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相恶只会使两药的某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功效减弱或丧失,并非两药的各种功效全部丧失。如生姜恶*芩,只是生姜的温肺、温胃功效与*芩的清肺、清胃功效互相牵制而疗效降低,但生姜还能和中开胃,*芩尚可清泻少阳以除热邪,在这些方面,两药并不一定相恶。

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

“反”是指某些药材一起配合选用时,会产生副作用或剧烈的*性,而“畏”是指

两药合用会使药效相抵消。

十八反:甘草反甘逐、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

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硫*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

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Q8何谓归经?

答:中药的归经理论最早起源于《*帝内经》,所谓五色、五味归五脏,即为归经之萌芽,就是药物对于人体某些脏腑、经络有着特殊作用的意思。

所谓“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归经”即表示药物作用的部位。也就是说,药物对人体某部位起选择性作用,即针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主要治疗作用。如白木耳归肺、胃经,表示它有治疗肺、胃病症的功效;牛膝归肝、肾经,能补肝肾,强筋骨;红枣归、胃经,即能补脾和胃。

运用归经,还必须考虑到脏腑经络间的关系,因为脏腑经络是互为关联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所以在使用药材时,往往不会只使用归于某一经的药材,譬如患肺病而脾虚的人,通常也会加用补脾药物,使肺有所养而逐渐痊愈。

Q9何谓升降浮沉?

答:升降浮沉,就是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四种趋向。意义如下所示。

升:是上升、升提的意思,指能治病势下陷的药。

降:是下降、降逆的意思,指能治病势上逆的药。

浮:是轻浮、上行发散的意思,是指能治病位在表的药。

沉:是重沉、下行泻利的意思,是指能治病位在里的药。

凡升浮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有升阳、发表、散寒、催吐等作用。

凡沉降的药物,都能下行、向里,有清热、泻下、利水、收敛、平喘、止呃等作用。

升降浮沉,既是四种不同的药,同时在临床上又可作为用药的原则,这是它的重要意义。因为人体发生病变的部位有上、下、表、里的不同,病势有上逆和下陷的差别,在治疗上就需要针对病情来选用药物。升降浮沉,也是对药认识的一种归纳方法,并且在应用上和药物的归经有密切相关。升降浮沉的药性,一般来说和药物的性味、质地也有一定的关系。

Q10在不同的季节如何用药膳来保健养生呢?

答:春季养肝保健:春天在五行中属木,是个生机蓬勃、万物复苏的季节,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活跃,此时在药材的选择上,应选用温养阳气之品,如西洋参、山药、*芪等。对体质虚弱、中气不足、四肢无力、早期白发以及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脉硬化的患者,可酌情选食如山药、何首乌、芝麻等补品。

春天是个养肝的季节,食物选择上可选绿色的菠菜、芹菜,当然,以开朗的心情迎接这季节,也会肝气顺达,气血活络。

盛夏凉补养心:夏季在五行中属火与土,阳气盛实,人也容易浮躁,宜选用凉补药材,如麦冬、薏仁、莲子等。夏天也应注意吃些降火之类的食物,宜适当吃些苦味食物,因苦可泻火以益阴,苦味入心凉血,具有消暑、退热、解闷、提神等功能,故夏天适合吃一些苦瓜、苦菜、苦茶等,不仅能解暑去热,而且可增加食欲。

夏天是个养心与脾胃的季节,食物选择上可选红色的番茄、洛神、蔓越莓汁,对血液循环系统是非常有助益的。

秋天去燥养肺:秋季在五行中属金,因燥气重,湿度偏低,可酌情选食一些百合、银耳、桂圆、红枣、花生等,调补胃,益气养血,对体质虚弱、脾胃不和者有所助益。

入秋之后,很多人会感觉皮肤、口鼻、咽喉发干,以致出现大便干结、小便短少、干咳无痰等症状,这与自然界里六气中的燥气有关。燥为秋天所主,为秋季不正之气,其干燥,易伤津液,宜合理调补。

秋天是个养肺、护大肠、保养皮肤的季节,食物的选择上可选白色的梨、杏仁、甘

蔗、豆浆。

冬季滋补养肾:冬季在五行中属水,而冬季滋补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习惯,因为此时滋补最有利于吸收储存,对身体健康最有利,不妨利用一些活血补气的药材,如人参、当归、*芪,来加速新陈代谢。但冬季亦不可盲目滋补,必须针对个人不同的情况合理选用补品或补药,如身体功能偏于兴奋、代谢旺盛者乱补会导致阳气上升,对身体有害无益,口舌干燥、面颊潮红、手足心热者亦忌之。

冬天是个养肾的季节,食物选择上可选择黑色的芝麻、黑豆、何首乌、黑米等,除此之外,冬天应该慎防中风及感冒。

请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您最关心的关于中药的10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