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灰霉病
1、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腐烂的病残体上和菌核落在土壤中越冬。在早春,低温(20度左右)、潮湿天气对孢子的形成、萌发与浸染有利,菌丝体和菌核直接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气流在株间迅速传播为害。在江苏、浙江、安徽等省,通常从3月开始发病,4月以后,只要有持续的阴雨天,为害就会不断加重,5月中上旬成片发病。栽培上浙贝母连作、田块地势低洼、种植密度大、湿度重、植株生长不良,均易发病。
2、防控技术
水旱轮作可以明显降低浙贝母灰霉菌发病率。
清理田园,处理病残体,发现病叶立即摘除。
选择向阳干燥的生地,控制好田间湿度,保持株间通风透光,多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少施氮肥,在季节上做到清明断料,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喷药保护,药剂可选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
二、黑斑病
1、发病规律
以菌丝及分生孢子在被害植株和病叶上越冬。在浙江,常年于3月下旬开始发病,直至植株地上部分枯死。如在清明前后出现春雨连绵天气,则为害加重。一半多雨年份发病重。
2、防控技术
实行2年以上轮作。
清洁田园。浙贝母收获后,及时将病残体集中销毁,减少病菌基数。
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增施有机肥,配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三、干腐病
干腐病是一种影响浙贝母鳞茎越夏留种的重要病害,有时常同细菌性软腐病同时发生。
1、发病规律
镰刀菌是土壤习居菌,主要通过伤口入寄主,各种地下害虫的为害均为镰刀菌的侵入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病菌是以其菌丝体、孢子及厚坦孢子通过菌土转移传播的,带病种茎可做较远距离的传播。
2、防控技术
利用深耕、轮作、淹水等栽培条件减少土壤病原物。
利用夏季高温,采用地膜覆盖20天左右,以杀死土壤中线虫、地下害虫及病菌等。
播种前剔除有病的鳞茎。鳞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倍液浸泡10-15分钟消*,可减轻为害。
下种时适当深种。鳞茎留底越夏要套种,创造阴凉条件,同时及时防治地下害虫。
鳞茎室内贮藏的,不能起土过早,应在植株倒苗、鳞茎后熟后选择晴天土壤干燥时进行。
更多信息,小编将会一一整理推送。
喜欢可以评论转发哦!
zgycsc这是一种鼓励,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