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贝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国医大师王绵之学术思想和思辨特点
TUhjnbcbe - 2022/5/29 15:54:00
北京看白癜风疗效最好专科 http://m.39.net/pf/bdfyy/

王绵之教授年出生于江苏南通,为中医世家第十九代传人。王老原名祖泽,“绵之”是其正式行医之初,其父赐给的“字”,取其“绵延祖业,不坠家声”之意。年奉调至北京中医学院,成为高等中医药院校第一批教师。从此,投身于弘扬中医药学的伟大事业中。王绵之教授是中医方剂学科创建人,年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的“国医大师”称号。

(一)精通医理,圆机活法

中医药理论来源于临床实践,许多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理论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加深理解,所以要“早临床,多临床”。在“读书-实践-再读书-再实践”的反复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对中医药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灵活而准确地用理论指导临床实践,而且可以萌发新的思路和方法。

王教授以《内经》、《难经》及仲景学说为本,博采各家学说,不拘一格,择其善者而从之,不仅广涉内、妇、儿科及时疫、热病,而且重视自然条件与社会因素对具体病人的影响,经其所治的病人,除非绝症,鲜有不效。

(二)注重四诊,尽见癥结

中医诊治疾病,习称“看病”。所谓“看”,即通过“四诊”(望、闻、问、切),对病人做出周密的观察和全面的了解,辨明病因、病机,再进行辨证论治。“四诊”作为一个整体,在运用中必须“四诊合参”,但应用中又要各有侧重。王绵之教授在总结前人经验和结合自己多年实践的基础上,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尤其擅长望、切二诊,并以此为重点,结合有目的的问诊,作为探究癥结的主要手段,形成自己的独到之处。

(三)洞悉药性,运用随心

药物只有通过合理的配伍,才能调其偏性,制其*性,增强或改变其原来的功用,清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利因素,发挥其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综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群药联结成一个新的有机的整体,以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更充分地发挥药物的作用,适应比较复杂的病证的治疗。药物性能的认定,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众多药物的各种治疗作用加以归纳、总结,并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为理论基础发展而来的。王绵之教授精于医理,洞悉药性,临证应用,遣药组方,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四)参融西学,体用有序

中医学与西医学,由于在理论体系、认识论、方法论诸方面的不一致,因此,在参融西学,为我所用的过程中,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片面,也不盲目。王绵之教授主张根据病情的需要,中西医配合,有条件的中药、西药共同运用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但王绵之教授还指出,中药运用应该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同样西药运用应该以西医的理论为指导,故重点是中西医配合,而非单纯的中西药共用。

(五)见微知著,寓防于治

王绵之教授主张:“防治老年病,当从中青年着手。否则,无异于渴而掘井,斗而铸锥。”强调“寓防于治”的重要意义,在临床实践中时时可见。例如,由于饮食条件的改善,生活、工作节奏的改变,高血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人群,有明显中青年化的趋势。王教授在治疗这些患者时,根据中医“心主血脉”、“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肾藏精、主骨生髓”,以及“脑为髓海”的理论,对中青年患者的辨证论治,十分注意对心、脾、肾的保护,并强调不能仅凭检验指标的正常与否,而要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充分发挥中药的优势,进一步调治,不留隐患,有效地制止了一些可能向心血管病、糖尿病、脑萎缩、脑软化、脑中风等病症发展的趋向。

(六)纠偏救误,旨在活人

王绵之教授以擅长治疗疑难病症闻名,求医者,有许多是久治不效辗转而来。其中,确属难治者有之,陷于误治者亦为数不少。王教授运用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纠偏救误,转翻巧剔,常收事半功倍之效。

(七)谆谆医嘱,以收全功

“医嘱”,是整个医疗过程中的一项医事内容,是直接影响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医医嘱,更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王绵之教授在临床工作中,十分重视医嘱,谆谆叮嘱,不厌其烦,以求全功,主要包括如何煎煮中药、服药时间、生活起居、饮食宜忌等。

(八)临证思辨,善用药对

1.当归和桂枝配伍应用的思辨特点

[药物]当归和桂枝配伍

[功用]当归和桂枝配伍是气血配对的典型。当归和桂枝配伍,补中有行,行中有补,既可补血温经,又能通阳行血,血虚寒凝所宜。王绵之教授认为,当归虽主入血,然其味甘、气轻、质重,集补血、行血、温阳于一体,故血虚者能用,血瘀者亦能用;桂枝虽入气分,然其味辛甘而气厚,味辛通阳,气厚助热,甘则补虚,故阳遏者能用,阳虚者亦能用。且归桂合用,即属气血配对,内涵动静相兼,寓补于行,寓行于补。

[主治]本组对药广泛适用于具有血虚寒凝的多种病症。王绵之教授十分重视此二药在《伤寒论》当归四逆汤中的配伍作用,临证常以二药为主,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妇科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小儿麻痹症、雷诺病等,收到良好效果。

2.桂枝和白芍配伍应用的思辨特点

[药物]桂枝和白芍配伍

[功用]桂枝伍白芍,从阳而扶卫,走阴而益营,解表邪,和里气,营卫自调。体现了“动静配对”的思想。桂枝配芍药,具有良好的调和营卫气血作用,对其配对的作用机制,王绵之教授阐述得十分精辟。他说:“桂枝辛甘而温,气薄升浮,能解肌表、通阳气而入卫祛邪。芍药味酸而寒,性涩收敛,能敛阴液、养营血而入营和里。二药合用,一气一血,一收一散,一动一静,开合相济,使表邪得解,里气和而营卫自调,融‘汗’、‘补’二药于调和营卫一法。”

王绵之教授对此二药配对的相互为用、相互监制关系,分析得更是令人叹服,他说:“桂枝主辛散,芍药主酸敛,芍药从桂枝则桂枝不峻,桂枝从芍药则芍药不寒;二者同用,还具有使桂枝辛散而不致伤阴,芍药酸寒而不致恋邪的相互制约作用。”

[主治]王绵之教授将此组对药灵活加减化裁,既用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的外感风寒、太阳中风证,也广泛运用于各种气血不和、自汗恶风的内伤杂病。

3.芍药和甘草配伍应用的思辨特点

[药物]芍药和甘草配伍

[功用]芍药伍甘草是酸甘配对的典型。芍药伍甘草,酸甘化阴,有缓肝和脾、益气养阴、缓急止痛等功效。白芍与甘草同用,乃《伤寒论》芍药甘草汤,亦是伤寒家推为群方之魁的桂枝汤基本组成方剂之一。该方是仲景为治疗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者所设。在《伤寒论》方中,有31方用芍药,70方用甘草,24方芍药和甘草同用,用芍药而不配甘草的只有5方。王绵之教授极为推崇此二药的协同作用及其在方剂学中的地位,称赞芍药甘草汤起到“开酸甘化阴之先河,标调和肝脾之楷模”的作用。

[主治]白芍酸收苦泄,性寒阴柔,与甘缓性平冲和之甘草合用所具有的敛营气、泻肝木、和逆气、补脾土之功,是治疗肝脾不和、气血失调所引起的胸胁不适、腹中拘痛、手足挛急等多种病症的有效基础。临床只要辨证准确,诚然不乏其用。王绵之教授临证时,把握法度,知常达变,常将二药配伍广泛用于具有肝脾不和、气血失调等见证的各科病症,取效甚众。

4.*连和肉桂配伍应用的思辨特点

[药物]*连和肉桂配伍

[功用]*连、肉桂相伍同用,首出于《韩氏医通》,后冠名为交泰丸。属于寒热配对。*连伍肉桂,泻心火,制阳亢,降心中之阳下归于肾,而不独盛于上。王绵之教授对该二药的配伍关系独具见解,认为:“*连味苦性寒,寒可清火,苦能降泄,故能泻心火、降心中之阳下归于肾而不独盛于上;肉桂辛甘大热,能温肾阳,引火归元,致肾中之阴得以气化而上济于心。如是,一寒一热,一阴一阳,相反相成,可使肾水与心火升降协调,彼此交通。”

[主治]王绵之教授将此二药配伍同用于因肾水不能上升涵心、心阳不能下降温肾,症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心烦不安等心肾不交证。

5.升麻和生地*配伍应用的思辨特点

[药物]升麻和生地*配伍

[功用]升麻辛散升发,性主上行,量大耗气、动血而有碍于止血。因此,王绵之教授强调升麻虽需用但剂量宜轻,且佐之以微量地*以坚阴降火,方能相济而成功。升麻助生地*清肺胃之热而凉血止血,体现了“升降配对”的思想。《本草新编》云:“夫吐血出于胃,衄血出于肺,止血必须地*,非升麻不可止……”王绵之教授对此段经文深思敏悟,颇具见解,且更有发挥。他说,《本草新编》之所以云生地*非配升麻不效,是因为生地*虽甘苦而寒,能清热凉血止血,然性主沉降,属下焦肝肾经药,升麻性主升举上行,伍以生地*,可引载生地*甘苦寒凉之药性上达肺胃而清肺胃之热,以达凉血止血之功。

[主治]升麻和生地*共用可以清肺胃之热,凉血止血,治疗吐血、衄血。

6.浙贝母和连翘配伍应用的思辨特点

[药物]浙贝母和连翘配伍

[功用]浙贝母合连翘,清热*、化痰浊、开郁滞,有散结消肿之功。浙贝母味苦性寒,有清热化痰、开郁下气的作用;连翘味苦性凉,具清热泻火、消肿散结之功效。《药品化义》谓其“总治三焦诸经之火,一切血结气聚,无不调达而通畅也”。

浙贝母和连翘配伍是相使配对的典型。临床习将其相使配对,且加大剂量,掺揉于治疗痰火郁结而致的瘰疬、瘿瘤等方药之中,因药力专宏,屡治屡验。

[主治]王绵之教授对此二药配对所形成的清热*、化痰浊、开郁闭、散结肿之功能尤为赏识,常用于治疗痰火郁结而致的瘰疬、瘿瘤等

王绵之教授立法遣药重视疏导气机升降出入,主张顺应脏腑之间相互的生理关系而调治。用药除味少量轻外,剂量亦很讲究,根据药物性质的不同剂量也有灵活的变化。相对而言,补气药用量大,行气药用量小;补血药用量大,行血药用量小。药虽平淡,配伍精巧,常能出奇制胜。以上从药对角度对王绵之教授用药规律进行了总结。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医大师王绵之学术思想和思辨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