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贝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是谁解决了我国14亿人的温饱问题,杂交水
TUhjnbcbe - 2023/2/8 0:31:00
程序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shishang/20004.html

我国从建国前后很长一段时间,都面临着非常严重的温饱问题,饥饿、营养不良深刻困扰着我们!

但是现在,我们已经衣食无忧,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是杂交水稻和袁隆平院士吗?其占比有多大?

袁隆平院士及杂交水稻

根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抽样调查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全面统计显示,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千公顷(万亩),其中谷物播种面积千公顷(万亩);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公斤/公顷(公斤/亩),其中谷物单位面积产量公斤/公顷(公斤/亩);全国粮食总产量万吨(亿斤),其中谷物产量万吨(亿斤),其中前三大粮食作物为玉米2.6亿吨,水稻2.12亿吨(视频说成了2.4亿吨),小麦1.34亿吨!全国粮食人均占有量达到了公斤左右,高于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而且三大粮食自给率均为约98%,达到了“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的目标,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14亿人口!(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年我国粮食产量

年粮食产量粮食作物与主食不同,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分别为玉米、水稻和小麦,而主食主要为大米和面粉;玉米主要作为饲料使用,为我们提供肉食,所以,功能不同、作用也不同!若发生粮食短缺,玉米也可直接作为主粮使用,所以,要辩证看待!

整体升高的粮食产量

-年粮食产量变化从建国到现在,我国粮食总产量逐年上升,各大粮食作物单产和产量均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粮食总产量=粮食种植面积×单位产量,那么,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其贡献有多大?

耕地面积统计:-80存在失真

首先,从建国到现在,我国耕地面积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年为14.68亿亩,年为16.16亿亩,年16.9亿亩,年达到20.3亿亩的顶峰,现在保持18亿亩红线!耕地的增减变化可分为三个时期:从建国到90年代初单调增加,主要是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而大量开垦;从90年代后期到现在,比较单调,主要是因为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占用,退耕还林;这两个时期之间有一个短暂的平衡时期。研究结果表明,-年间,粮食播种面积是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最重要变量,是导致粮食产量变化的重要原因。

60年代农业

其次,农业机械的大规模使用!建国时,年全国拖拉机数量只有几百台,全国农机总动力只有区区8.2万千瓦;之后我国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大量的农机设备国产化,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的农业的现代化、机械化。年,全国建立了国营机械化农场处,耕地万公顷,拥有拖拉机台,拖拉机动力10.8万千瓦,联合收割机1台,农用汽车辆,机引农具1.1万台。

农业机械化

年,我国小型拖拉机保有量预计达到.6万台,大中型拖拉机数量达到.9万台,其他机械更是数以千万计,各种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了10.27亿千瓦,比年增长了1.25万倍。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快速提高,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生产,弥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农村劳动力不足的影响,使我国的粮食生产由“劳动投入型”转化为“技术投入型”。

我国粮食产量与化肥使用量对比中美粮食产量与化肥使用量对比

第三:化肥的广泛使用。化肥是现代农业生产投入中的重要因素,适量施用化肥可以增加作物产量,FAO资料显示,化肥对全球粮食产量的贡献率达50%~60%。中国粮食增产与化肥施用量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化肥对产量的贡献率曾高达56.81%。化肥对粮食产量提高的效果存在边际效用,由前期的直线增长,到后期影响越来越小。虽然现在我国化肥使用量已经超标,但是不能否认化肥使用对于我国粮食单产提高的巨大影响,成为建国到现在,我国各种粮食单产翻倍最有力的保障!

我国灌溉面积、除涝面积与粮食总产量

第四,农业水利设施的完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农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而粮食产量与灌溉面积和除涝面积成正比。从建国到现在,我国水利建设和投入越来越大,仅仅水利设施投入就达4万亿元,使我国有效灌溉面积和除涝面积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年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0.2亿亩。大量的水库、大坝的修建、河道疏浚、打井、南水北调等,使更多农田摆脱了气候和水资源空间分布的制约,极大的提高了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粮食产量。

家庭联产承包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增

第五,*策的变动。年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我国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分田到户;-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年,取消农业税,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等。以现在和建国前后对比,*策使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提升,对粮食单产提高的作用不可忽视。

第六,现在农业生产主要为市场经济调节,粮食价格变动对于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生产欲望,影响较大。为了增收,越来越多的农民,改种经济作物,对粮食安全提出更多挑战。

第七,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就是旱涝,其他有病虫害等,各种投入,使其影响范围越来越小;

农药的大量使用

第八,农药的大量使用。使用化学农药能有效控制作物病、虫、草害,全世界每年可挽回农作物产量损失的30%-40%。诺贝尔奖获得者、墨西哥小麦育种学家罗曼·布朗说:“没有农药,人类将面临饥饿的危险。”农药的广泛使用,是建国后我国粮食产量大大提高的有效保证之一!

越来越多的优良品种

第九,种子的改良。种子对于粮食提高影响显著,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保障,优良的种子不但能提高单产,而且会提高作物的抗病、抗倒伏等能力。种子改良方式众多,有杂交育种、人工选择、转基因等。重要贡献人有: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杂交水稻之母谢华安、野败发现者李必湖、海水稻(耐盐碱稻)培育者陈日胜、北大荒水稻之父徐一戎、中国超级稻之父杨守仁、“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中国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等为代表的众多科研工作者。

综上,影响我国粮食产量和单产的因素很多,我们现在的衣食无忧,不是单一变量的影响,而且众多因素整体改善带来的质的飞越。

网上常见误区有哪些?

误区一:我国14亿人口的温饱的解决,都是因为杂交水稻的贡献!

结论明显夸大了水稻、尤其是杂交水稻的影响。

第一,我国水稻主要分为两种,东北地区主要种植的粳米和南方地区主要种植的籼米,而籼米又分为普通水稻和杂交水稻,杂交水稻主要属于籼米,所以,杂交水稻的影响主要在于南方地区,对于北方的小麦种植区、东北的粳米种植区,几乎无影响,更别说解决了他们的温饱问题。

第二,杂交水稻实际增产效果有多大?实验对比,必须单变量对比,杂交水稻增产效果必须和同期、同种植水平的普通水稻产量对比才有意义。理论表明,杂交水稻可以比同期普通品种水稻增产约10%-20%。年我国杂交水稻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1%,产量的57%,综合计算,杂交水稻使我国水稻增产约1万吨,占水稻总产量的约6.54%,单产增产效果约12%。

所以,增产产量占水稻和小麦产量的4%的杂交水稻,不是解决我国水稻自给率的主要因素,更不是解决我国14亿人口温饱的主要因素!

所以,杂交水稻解决了(完成时)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说法,是伪命题,一厢情愿!

误区二:袁隆平院士的贡献到底有多大?是不是被过度神话?

袁隆平院士的主要贡献在于,杂交水稻概念的最先引进、相关理论发展、水稻品种改良、推广等等。1、在中国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2、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3、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4、解决了两系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5、设计出了以高冠层、矮穗层和中大穗为特征的超高产株型模式。袁隆平院士在中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贡献巨大,被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是杂交水稻领域的主要奠基人和领导者!

需要了解的是,杂交水稻的基本思想和技术,以及首次成功的实现是由美国人HenryBeache在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HenryBeache也被学术界某些人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并由此获得年的世界粮食奖。后来日本人提出了三系选育法来培育杂交水稻,提出可以寻找合适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来作为培育杂交水稻的基础。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日本人找到了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但是均未能解决其量产化和普及化!普及化则是有袁隆平院士为首的中国杂交水稻研究人员解决!

杂交水稻的发展,是各位专家学者集体成果的体现。新城长友发明了三系育种完善杂交育种技术,冯克珊和李必湖(袁隆平学生)发现了野败植株,颜龙安是中国第一个培育出了不育系、保持系以及一个成功的三系杂交水稻,张先程第一个培育了恢复系,而二系法是石明松发明的,海水稻(耐盐碱稻)是陈日胜培育出来的。太多的人名声不显,但是作用不可忽视!

袁隆平院士研究的杂交水稻,在种植面积、推广度等方面均不靠前,超级稻的单产突破,更多是在试验田特定条件下实现;试验田和普及种植,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所以,要辩证看待袁隆平院士的贡献!贡献巨大、国士无双,但不要神化!

误区三:未来和现在混淆!

超级稻单产已经突破kg/亩,部分人就把其产量与实际产量划等号,得出错误结论!单产创新高,意义更多在于探索高产影响因素,但距离量产和普及十分遥远,不能把未来等同于现在。更别说超级稻存在口味不佳等缺点,是否推广也是问题!

现在,影响水稻单产的其他因素的效果已经越来越微弱,杂交水稻等良种,将成为我国未来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注意,种子在未来会越来越重要!

误区四:国内与国外混淆!

杂交水稻,尤其是超级水稻的意义,更多是在解决温饱方面,而国内已经解决了温饱阶段、并向吃好过渡,其意义在亚非拉美等贫穷国家更具有现实意义!

误区五:如果现在没有杂交水稻,现在出现了粮食短缺,我们会重新饿肚子!

如果真是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应对办法有很多,除了种植杂交水稻外,完全可以提高第一大粮食作物玉米在主食中的地位;玉米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是主食,其口感不输于大米和面粉,主要在于饮食习惯问题,这并非不可克服,更别说还有土豆、番薯等替代物。另外,也可以加大进口力度等等。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多,超级杂交水稻并不是不是唯一选择

误区六:拿我国和印度比,凸显杂交水稻意义。

两国基础能力不同,非单变量,无任何可比性。

最后,我国14亿人的温饱问题的解决,以及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是全国人民艰苦奋斗七十余年的辉煌成果,是千千万万科研工作者辛勤付出的结果,非一个人、一个因素的简单作用,需辩证看待!

1
查看完整版本: 是谁解决了我国14亿人的温饱问题,杂交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