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人劳动有感
农村,只要天气一晴,就有了生机。农谚有:二月清明不用赶,三月清明不要懒的说法。意思是农历二月的清明,农事不用提早,三月清明就要早一点春耕了。今年三月清明,因而农民更忙碌一点,希望赶在清明节时就能播下种子。
看着地里忙碌的人们,种地出身的我,好是羡慕,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如同肚中饥饿,还看着他人端着饭碗,还有一大桌的饭菜呈现眼前一般,让我好馋。想将一身的力气全耗尽,累得一身汗水,肌肉酸痛。想到这种久违了的感觉,浑身的骨头似乎有蚂蚁在啃,痒痒酥酥的。农民骨子深处,那种好劳动的本性,还有想而不能的无奈,让我坐在场坝边,顶着太阳暴晒,也不愿躲进屋去。好想劳动呀!
看着看着,我又开始了沉思。发现眼前劳动的方式没有什么改变,有那么几个年轻力壮的,种地似乎很传统和勉强。离得不远,我能清晰地听见年纪大的安排着年轻人,依从老的习惯侍弄着田地。唉!年轻人才应该是劳动的主体,年轻人才有更多的创造力。可如今的农村,留在村里劳动的青年人,有几个是真正喜欢农业的?有几个是真的带着头脑和知识留在农村的?
农村对人,特别是年轻人,有知识头脑爱农村的人,好是稀缺!
青年人回归农村了,却不将脑袋带回来,我是觉得还不如在外打拼。一颗善于发现问题,懂得科学,敢于探索的年轻头脑,对农村的充实和改变,是非常有效果的。我没有多少社会生活经历,举不了除我个人以外的案例,只有拿自己的经历说明,也算是自我吹捧吧!
我十七岁就外出打工,二十一岁父母叫我回乡,以期能够完成做为人最基本的传承:娶妻生子。刚满二十二岁,我就躺在了床上。因此,在家里真正的种地,我没有什么实际经验,只是在每次放假休息时,才能下地与父母侍弄田地,而命运又叫我这辈子不可能再下地种田了,实际的种田经验,于我是个门外汉。
自己躺在床上,看着父亲一个人种着几亩地,累的他是一身的痨病,还落不下什么收成,我决定帮帮他。
我父亲是传统的老农民,饿过肚子,所以将粮食看得特别重。而我们这个海拔一千三百多米的半高山地区,粮食主要以土豆(我们叫洋芋)和玉米(我们叫苞谷)为主。小时候,他劳累一年,交了农特两税后,只能填饱一家人的肚子。种植经济作物需要年轻,我们家是年轻力壮的躺床上了,只有还是以粮为主,我决定从洋芋和苞谷种植上帮他。
我开始用心思考,为什么每年老爸深翻了土地,重施了肥料后,洋芋产量还不理想?
想着我曾经到过的山西,那里是*土高原,严重缺水,可是那里的土豆却长得特别好,单个土豆个体,是让我这个吃洋芋长大的人非常羡慕的。对了!雨水!我们这里雨水过重,田里土壤含水量大,一直以来,老百姓种洋芋又一个老习惯,在原有田块上掏个沟或者是浅窝子,再将洋芋种丢下去,覆上农家肥后再将土垄成行。如此,洋芋不是生长在水平面以下了吗,每到雨季就将洋芋泡烂或者是泡出病*来了,我们这不是洋芋长不大,而是烂在地里的多一点,还有土壤过湿,就不适合土豆生长。
想到这些,我将想法告诉给父亲。父亲当时不屑地回答道:“你又没有种过田,满嘴的理论,和还没有实习过的医生样,嘴上能治好病?”
经过无数次的争吵后,父亲妥协了,答应按我的方式种一半的面积,他保留一半依照老方法种,以防失败了没收成。
当年,事实告诉给这个老农民,什么叫知识科学。按我的方法种植的产量,以压倒性的优势超过了他辛辛苦苦、深耕细作的产量。从此后,洋芋的种植全听我的安排,与之前相同的面积里,我们家每年都有几千斤的洋芋外售,还有数千斤的小洋芋用以喂猪,每年洋芋的产量不低于上万斤。都说我们这里的老品种洋芋长不了大个,有一年,种的单个洋芋,附近的一位爷爷看到我家洋芋个大,与我挑了个最大的秤了,单个有一斤八两重。这是八十多岁老人从没有见到过的。
洋芋与苞谷套种,一直是我们这的种植模式。但是有一个弊病,就是洋芋在开花期后,洋芋长势过旺,而此时的苞谷苗又刚好六叶左右,洋芋植株会掩住苞谷苗,让苞谷苗长势瘦弱。苞谷的价值和用途略高于洋芋,父亲每年会在这时候下地,将洋芋植株重叠在洋芋垄上,以免遮住苞谷的阳光。而此时的洋芋,正在形成产量,保住了苞谷苗,却损失了洋芋的产量。
为什么不能两样都不受损失?
我又开始琢磨上了。苞谷被遮住,是因为洋芋植株茂盛是一方面,还有就是双行种植,两株苞谷并排种在行间,自然占行间宽度,洋芋苗稍一倒伏,自然就趴在了苞谷苗上面。而双行种植的苞谷,株距就要达到一尺二,否则过密,苞谷长不了大个。按株距一尺二计算,一亩地种植苞谷大概是三千多株以上。
我想,为什么不能单行种植?两株并排变成一株居中,空间不就出来了。而单行种植的株数,为什么不能在株距间给补上来?一尺两株,我将其变为六寸一株的株距,一亩地最多减少上百株的苗数,但是节省了翻洋芋苗的人力,还有保住了洋芋不被损伤。
告诉父亲这个想法,又是无数次的争吵理论,用他的话说:“种了一辈子地都是这么来的,你稀奇古怪的想些方法出来,难道老辈子们比你傻?”
又是在我的坚持下,父亲让了步,按我的想法种一年试一下,不行,就回归原来。
到了秋收,请的帮我家背苞谷的人觉得奇怪,怎么你家的苞谷比别人家的重,硬是叫背不动。秋收完后,当年的苞谷产量增产不说,就苞谷的质量来说,超过了老父亲的认知,坨大籽粒大,单个的苞谷平均下来,可以达到一斤,一斤半左右的特大棒子,苞谷堆里随便挑一个就可能达到一斤半。而实际上,亩均株数并没有减少多少,而实际的产量,应该是不低于纯玉米一千八百斤。
事实告诉了父亲,从此后,我们家的农业种植方面,几乎都是听我安排,不再说我满口理论了。
粮食多了卖粮食不划算,粮价太低。如何将其转换成钱?只有通过养殖来转换,让卖粮变为卖猪。养殖,更是需要专业知识的,盲目养殖,只会自添风险。
以前的老农民,大都心疼粮食,苞谷只要霉烂不严重的,他们是绝对舍不得丢弃的。而养殖,自己不能自繁自养,要从外购买仔猪,当年的仔猪拉稀导致成活率不高,很多的人亏得还找不到原因。其实,除了所买仔猪自带病*外,有一部分是自身陋习所致,自家的粮食存在霉烂籽粒,就是一个原因。霉烂籽粒含*曲霉素,仔猪吃了自然危险。
粮食的质量上去了,烂籽粒自然少一点,还剩余的一点,我要挑出来扔了,老父亲又舍不得了,任我与之理论,就是不让步。没办法,我只有转换思路,用这些劣质的粮食喂养肥猪,不喂仔猪。因为喂劣质粮食时,已经是初冬时节了,万一出现症状,就可以提前宰杀年猪。小猪则不同,一旦出现病症,只能是拖出去埋了。
如此一来,每年粮食质量上提升一点,不让有霉变粮食。购买仔猪时,尽可能地找知根知底的人,以免买到带疫病猪。说来幸运,从我关心起养殖起,很少出现病死猪。由粮转换成猪卖钱,我粗略估算了一下,其产值并不比种植烟叶少。
如今,我家地租出去了,没喂猪了,我也少了很多的心操。往年的此时,正是我计划如何春种的时候,今天看到人们的忙碌,没有我的参与,心里空落落的。
看着青年人种地,还没有自己的主张,只是如老一辈人样,因为种地而种地,可惜了青春。当一个人,在全心全意爱一件事时,自然会有创新,而眼前的农业,正是需要创新的。否则,仍然是一潭死水。
留在农村的青年人,应该思想超前,让生活的观念也年轻起来,能看出旧时的弊端,并将其改正过来,这才不枉费所读之书,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