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年,宁夏启动了“科技创新领*人才培养工程”,围绕自治区重点产业、重点学科和重点领域,选拔一批具备良好潜质的科技人才进行重点培养。自治区科技厅作为“科技创新领*人才培养工程”牵头单位,起草并印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创新领*人才遴选培养办法》,先后分7批遴选自治区科技创新领*人才90名。
目前,宁夏科技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明显,首批科技创新领*人才有效发挥了引领带动学科建设发展、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民生改善、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近日,我们采访多个自治区科技创新领*人才科研团队,向读者呈现宁夏科技人才近年来在各领域不懈奋斗、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丰硕成果。
张*翔:深耕贺兰山下情系紫色梦想
记者马越李志廷文/图
在葡萄酒领域奋斗30年,张*翔把一腔热忱献给这个成色越来越足的“紫色名片”产业,也在坚持不懈地钻研中收获着属于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张*翔现任宁夏葡萄与葡萄酒研究院副院长、全国酿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葡萄酒分技术委员会委员,是国家一级葡萄酒品酒师、一级酿酒师。与他的多个专业身份相对应的,是其丰富的研究履历。
张*翔年考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果树园艺专业,毕业不久回到宁夏,在宁夏农学院(宁夏大学农学院前身)从事葡萄栽培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年,张*翔考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攻读葡萄酒酿造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年,完成学业的张*翔经过深思熟虑,放弃了区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宁夏工作。“宁夏是培养我的地方,我的专业也与宁夏产业发展相符。”张*翔的选择一方面出于对故土的热爱,一方面基于专业的考量。
再次回到宁夏,张*翔继续在宁夏农学院任教,为宁夏培养了不少葡萄栽培与葡萄酒酿造领域的专业人才。
步入年后,宁夏葡萄酒产业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一大批国内外大型葡萄酒企业进驻宁夏,本土的西夏王等葡萄酒企业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为支撑产业发展,自治区*府成立了葡萄酒产业专家组,张*翔成为其中一员,两次赴欧洲及日本等地进行考察学习。在拓宽视野的同时,张*翔不忘积极实践,先后担任多家葡萄酒企业的生产技术顾问和酿酒师,在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一杯香醇的葡萄酒,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则需要从生产到人才培养再到机制完善的全链条加持。
张*翔带着最初的“紫色梦想”,一步步在贺兰山东麓留下足迹,也用自己的行动,为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年,他参与了国家“贺兰山东麓(宁夏)葡萄酒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报工作;年,他依托宁夏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研究葡萄酒优质生产工艺及新产品开发并在产区大力推广;年,张*翔依托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在产区葡萄园大力推广“斜干水平”树形及其配套栽培、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和机械化等技术,取得良好效果,目前,该栽培模式在宁夏大面积推广。
奋斗不息,追梦不止。这些年,张*翔在注重为产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针对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种植模式不规范、肥水利用率低、病虫害防治难等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
他先后参与组建了宁夏葡萄与葡萄酒研究院、宁夏大学葡萄酒学院,并负责筹建了“葡萄酒栽培生理”“葡萄酒微生物”“葡萄与葡萄酒分析检测”等研究室(中心),引领带动了产业科研、人才培养和学科的发展。集成研发了冷浸渍、低温发酵、重力酿造法、微氧、橡木桶陈酿等工艺技术,形成了宁夏现代葡萄酒酿造工艺技术体系;在酿酒葡萄栽培方面,创新葡萄整形方式,并配套葡萄园肥水综合管理、生态种植、酿酒葡萄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全面提升了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原料质量水平和葡萄园生产效率,形成了国内领先的酿酒葡萄栽培的模式,为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年,张*翔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葡萄酒产业深耕细作多年,经历过荒凉、承受过失败、忍受过寂寞,张*翔仍甘之如饴。如今,看着宁夏葡萄酒产业蓬勃发展,他说,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付出是值得的,未来更是光明的。
正在为学生授课的张*翔。
石志刚:深挖“小枸杞”助力大产业
记者马越李志廷文/图
宁夏农林科学院研究员石志刚的研究室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枸杞标本,对于每一个品种,他都如数家珍——这是他在枸杞行业潜心钻研的成果。
“一株枸杞的背后往往是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又牵连着千万农户的命运。作为一名农业科技人员,要把知识与产业结合起来,为助力枸杞产业发展奋斗终生。”石志刚说。
从事枸杞科研工作20年来,石志刚一直奋斗在枸杞科研和生产第一线,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等方面取得了原创性突破性科技成果,为枸杞标准化生产、提质增效、产业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
石志刚与枸杞的缘分,始于幼年时期。由于家境贫寒,每年暑假,石志刚都要靠采摘枸杞挣工钱换取学费。一颗颗鲜嫩的“小红果”换来了改变生活的希望,也在石志刚的内心种下了梦想的种子。
年,石志刚考入北京林业大学,并选择了林业专业。本科4年的勤学苦读丰富了知识层次,也滋养了当初埋在心底的“枸杞梦”。大学毕业后,石志刚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在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研究所从事枸杞育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宁夏是枸杞的原产地和主产区,做好种质资源研究意义重大。年前后,宁夏枸杞产业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野生枸杞资源流失严重、遗传背景不清、评价挖掘利用相对滞后等问题亟待解决。石志刚带领团队踏遍了野生枸杞分布区,系统收集保存评价了枸杞所属15种3变种余份种质资源。
随着科研的深入,石志刚的脚步从灌区延伸到荒漠、山区,成果日渐丰富。他与同事在宁夏农科院建成了世界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枸杞种质资源圃和种质库,创建了分子标记与表型相结合的枸杞种质资源综合评价体系。同时,率先制定枸杞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应用ITS分子标记技术揭示枸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构建了枸杞属种质资源系统发育树,在国际GenBank注册枸杞基因个。
优质品种选育是产业发展的保障,更是农民增收的关键。针对枸杞品种选育周期长、育种速度慢、专用型品种缺乏等问题,石志刚与团队成员协同创新,采用杂交、选优、航天、分子辅助等育种技术,参与审定新品种3个,获国家林木新品种保护权3个,参与选育的“宁杞7号”推广.66万亩,覆盖新种植区90%以上,比常规品种亩增收元以上,实现枸杞品种更新换代。选育的“宁杞菜1号”新品种,成为枸杞芽茶和枸杞菜的专用品种,填补了专用型枸杞品种空白。
科研路上荆棘密布,石志刚的成功背后,是一次次艰难试错的辛酸和屡败屡战的坚持。从田间到实验室的距离,不仅仅需要翻山越岭,更意味着独自历经荒凉、逆流而上。
顶着压力的石志刚心怀“枸杞梦”一路向前,为农民增收、产业发展提供着新动能。
近年来,为了攻克枸杞专用机械缺乏难题,石志刚与区内外科研院所、企业协同攻关,创制枸杞系列专用机械10大类48个机型,自主研发出枸杞采收机、枸杞专用防风植保机等枸杞专用农业机械,获国际专利8件,建立了引领全国的枸杞农机农艺融合栽培新模式,为枸杞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自年获评宁夏第一批科技创新领*人才以来,石志刚以更加勤勉的状态奋战在枸杞产区第一线,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成果留在农民家,并努力培养专业人才,为宁夏枸杞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石志刚向记者介绍实验室的枸杞标本。
梁小*:科研扎根热土成果助农兴农
记者马越李志廷文/图
与牛羊打了大半辈子交道,梁小*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能够准确判断牛羊生长中的各类问题,与这些不会说话的动物顺畅“交流”。
梁小*是宁夏农林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所长,也是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母牛带犊营养与饲养”岗位科学家、宁夏首批“科技创新领*人才”、“科技支宁科技扶贫东西部协作行动”“宁夏深度贫困区肉牛产业提质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首席专家。
梁小*的成果是从宁夏贫困山区牛羊养殖户家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出生在固原市农村的梁小*,对祖辈生活的这片土地感情深厚。高考填报志愿时,他填报了清一色的农业院校,最后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录取。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宁夏农林科学院。从家畜繁殖到营养,从疾病防控到胚胎移植,梁小*的研究领域涉猎广泛,并在家畜繁育与健康养殖研究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进入年后,全区奶牛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奶牛的“身价”也拉开了差距:母牛一落地就有四五千元收益,而公牛只有二三百元。为了让农民提升收入,梁小*在科研项目支持下,最终攻克了高产奶牛性控快繁技术。
3年项目执行期内,梁小*通过研究与示范推广同步,共完成奶牛冻精1万多枚,性控冻精的平均情期受胎率高达50%以上,银川地区的奶牛性控冻精母犊率高达93%。
更让梁小*有成就感的是,他制定出了全国第一个性控冻精应用技术地方标准,被国内多个厂商列为技术教材,对高产奶牛的性控快繁起到了助推作用。
对于从事奶产业相关行业的人来说,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随着三聚氰胺事件的曝光,乳品安全受到空前